第565章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雪球”(第3/4页)

但杨朔铭并不认可这一过分大胆的想法。他清醒地意识到,由于华军的装甲集群推进得太快,华军步兵集团军被丢在了后面,坦克部队的两翼因此失去了掩护,而当时华军的装甲集群本身并不都是象装甲教导师那样,拥有建制保障部队,在后勤方面也仍需要依靠步兵集团军。因此,这种局面实际上潜藏着巨大的危机。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谨慎的杨朔铭甚至在4月5日的命令中,就要求中央集团军群在离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还有将近100公里的地方封闭包围圈。在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徐元锦元帅的竭力反对下,杨朔铭最终放弃了这个过分保守的打算,但中国陆军的将军们因此也不再固执己见的去冒险。按照杨朔铭与他们达成的妥协意见,最后的合围圈仍然将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地域合拢。在确信华军已经突破东方方面军的防线,并且正向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推进后,苏联统帅部终于明白了华军的企图。为了防止部队被包围,4月5日,经派往东方方面军的代表、副国防人民委员沙波什尼克夫元帅的请求,苏军统帅部同意该方面军后撤。东方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于当日下达了总撤退令。命令规定第13、10、3、4集团军必须于当天起从4月5、6日夜,不晚于21时开始退却。心急如焚的巴甫洛夫大将在命令中还要求各部队在辽阔的战线上甩掉敌人。但他的命令事实上是无法执行的。东方方面军那些从战争开始就没有有效指挥过的部队在撤退中已经失去了组织,本来就不多的车辆几乎丧失殆尽,燃料也已耗完。加上华军占领了苏军的仓库,因而根本不能指望得到补充。而在仅仅靠这两条腿的情况下,苏军根本无法逃脱中国快速装甲集群的快速包抄。况且到这个时候,可供他们撤退使用的,只有一条不到60公里宽、由几条低劣的乡间小道构成、并且已经遭到华军的猛烈炮击和空袭封锁的通道。在密集的重炮和迫击炮轰击下,从这条狭窄的通道向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方向撤退的苏军死伤惨重,乱成一团。4月6日,东方方面军第13集团军预备步兵第21军军长波里索夫少将,就在组织其下属的步兵第37师撤退的过程中被中国重炮炮弹炸死在坦克里。在当天阵亡的苏联将领还有东方方面军第47军步兵第143师师长萨夫诺夫少将。他指挥下的师遭到华军的包围并被歼灭,他本人则在率领部下突围的过程中阵亡。

此时,华军东方白部装甲教导集群的先头部队第1装甲旅已经逼近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虽然该旅旅长胡琏中将在4月6日和红军的战斗中身负重伤,但是第二天,他的装甲师仍然与第3装甲集群的摩托化第57军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地域会合。华军最强大的2支装甲铁钳在此合拢了。同一天,华军摩托化第24军占领了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东南的苏军阵地。

4月8日,会合后的华军以3个装甲师的强大兵力对该城发动攻势,守城苏军被迫撤退。当天,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陷于华军之手。这座城市的丢失也意味着东方方面军红军部队的退路被华军切断。方面军的第3、10集团军大部,第13集团军一部共计20多个师,其中有11个整师,包括第3、10集团军的6个师,第13集团军的3个师,东方方面军直属2个师,共计近40万人的部队被包围了。

但就在占领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华军为这一胜利而兴高采烈的时候,4月9日,在这座刚刚失陷一天的城市大街上,却突然冲出了一辆苏军的“T-28”中型坦克,向着华军行军纵队猛烈开火,导致数辆卡车和炮兵牵引车被击毁。这辆坦克很快被华军坦克炮击中,身负重伤的驾驶员马立克上士自杀身亡。虽然他的行为不能够改变红军主力被全歼的结局,但作为一个军人,他的勇敢精神令中国官兵们感到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