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夜间袭击(第2/4页)

日本海军现代意义上的鱼雷艇,可以追溯到1917年,当时横须贺船厂受命建造8艘“适于搭载在军舰的鱼雷监视用大型高速内火艇”,预定搭载于建造中的“扶桑”级战列舰上,要求航速达到33节。但“扶桑”在釜山海战中覆亡,这些艇因而没能上舰,而是留厂作为鱼雷试验辅助艇,其中一些为官方船厂自行设计,汽油动力,另有一些为民间公司设计制造,航速30节,略快于官方。日本海军那时还没有鱼雷艇之名,而是称为“高速内火艇”(内燃机艇)或“沿岸内火艇”。后来日本海军引进英国公司和德国公司的鱼雷艇,开始试验国产,并在横须贺工厂进行比较实验。测试结果表明两种进口快艇的性能都要超过国产艇,但同样不能满足需要,于是这些艇被用做试验,日本海军对鱼雷艇的发展就此停滞,一停就到了1934年。在这期间,日本陆军又进口了英国公司的一种鱼雷艇,进行过少量生产,用作登陆作战指挥。1934年日本海军委托横滨船厂制造的13公尺型艇,编号906,全部三艘于1935年至1936年完成,主机使用二具300马力柴油引擎,设计时速29节。1937又委托陆军(?!)建造一艘16公尺型艇,编号100号,搭载航空汽油发动机,公试中曾创下43.05节的速度纪录,但适航性仍然不足(小型舰艇的通病),所以后来虽由横滨船厂建造数艘同型艇,但都作为鱼雷试验辅助艇使用,为雷击舰队的训练出力不少。直到这时,日本海军对小型攻击舰艇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日本海军认为,小型舰艇续航力小,居住性差,相比作战飞机,速度偏慢,唯一的优点是行动时间长过飞机,但这个优点在当时奉行进攻思想的日本海军中实在不值一提。

1939年,中美两国海军开始了新式鱼雷艇的建造,把中美海军作为假想敌的日本海军自然会做出相应动作,于是日本人建造了一艘19米长,排水量18吨的鱼雷艇,结果却十分失败。1940年,日本又进口了一艘意大利MAS451型鱼雷艇,该艇可以跑到49节。1941年建造了6艘,命名为“T-1”型。同年12月,这六艇完工,成为日本海军战前仅有的量产型鱼雷艇,同时,“鱼雷艇”这一舰种也终于有了正式的名分,被划归特务舰属。

“T-1”型鱼雷艇为木制艇体,排水量20.1吨、全长18.3米、宽4.3米、吃水0.65米、最大航速38节、主机为二台900马力的“九四”式水冷发动机、装备450毫米鱼雷二枚,7.7毫米机枪一挺,乘员7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海军一时春风得意,追亡逐北,盟军大舰逃的逃,沉的沉,反倒是荷兰海军的鱼雷艇频频出动,虽然没能给日本人造成实际损失,但却也带来了不少麻烦,麦克阿瑟更是乘着鱼雷艇从日本人眼皮底下逃跑了。在菲律宾战役中,美国海军的鱼雷艇表现极为活跃,他们利用菲律宾岛屿众多,航道情况复杂,自己体积小,通过性强的特点,不断出击,先后击沉日本海军“照月”、“卯月”号驱逐舰和“伊-16”号潜艇,之后又击沉多艘运输船并重创“阿武隈”号巡洋舰,反观日本海军,之前仅仅建造了少量鱼雷艇,东南亚战役时又缴获了十余艘荷兰鱼雷艇,但却把他们分散布置在各处,有任务首先想到的是大舰,快艇沦为货运艇和交通艇。尽管1942年战时舰船补充计划的“昭和十八年度临时扩军预算”计划建造18艘80吨级的“甲”型鱼雷艇,但日本海军还是没能理解小型舰艇在狭小水域的巨大作用,而负责生产“七一”号6型发动机的三菱重工因特种钢材料不足,加工精度不良而进度落后,以及造船所缺乏建造大型鱼雷艇的经验,以至迟迟不能完工。日本海军真正的主力鱼雷艇是“乙”型艇,从1943年开始,日军动员本国及占领国各有条件的单位,大量生产以“T-1”型艇为原型的小型鱼雷艇,以应付日益活跃的中国海军,并企图用鱼雷快艇执行一些平时由驱逐舰执行的任务。这些艇使用的发动机非常庞杂,以航空发动机为主,其中又以库存的旧型号发动机居多,这些艇普遍装备一门20毫米机炮或13毫米机枪,两枚450毫米鱼雷,根据1943年5月4日发布的建造命令,“乙”型艇一共要建造多达300余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