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燃烧的东京(第2/4页)

对日本首都的战略轰炸的第一枪首先由第1战略轰炸机部队打响。8月12日,中国第1战略轰炸机部队的“鸿雁”重型轰炸机开始进驻朝鲜半岛。经过一段时间对日本沿海岛屿的训练性轰炸,中国空军开始准备打出一记重拳,给日本狠命一击。

8月24日,272架“鸿雁”轰炸机从朝鲜半岛腾空而起,直飞东京。隆隆的马达声震撼着天空,这是自开战以来中国空军对东京的第一攻。朝野上下对这次轰炸充满了信心——这可不是当年让日本人打过来那会儿了!“鸿雁”轰炸机编队的第一个目标是东京附近的中岛工厂,它是日本最大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厂。

由于东京上空却浓云密布。这给打算进行昼间精确轰炸的“鸿雁”轰炸机编队带来不少困难。带队长机指挥员只好临时改变作战计划:装有轰炸雷达的82架“鸿雁”轰炸机对原定目标进行轰炸,其余190架“鸿雁”轰炸机对东京城市工业区进行目视面积轰炸。

就在中国轰炸机飞临日本本土的同时,100多架日本战斗机迅速升空向中国轰炸机群飞来。双方刚一接近,“鸿雁”轰炸机上强劲的防御炮火就响成了一片,打得日本战斗机难以近身。“鸿雁”轰炸机上共有5个自动炮塔,其中4个装有双管12.7毫米机枪,前上部装有2门20毫米机关炮。飞机上的火力控制装置可以轻而易举地操纵这些炮塔自动地向来袭敌机射击。整个轰炸过程中,“鸿雁”轰炸机仅被击落2架、击伤11架。即使这样,轰炸效果仍然不理想——只有不到30架飞机找到了预定目标,并且对目标的轰炸远未达到伤筋动骨的程度。9月2日,124架“鸿雁”再次出击日本。虽然在整个9月份,参与轰炸突击的轰炸机数量不断增加,轰炸的城市也扩大到名古屋、神户、大阪、横滨等地,但中国情报分析人员从拍回的航空侦察照片判断,主要突击目标中的大多数均未被摧毁!“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刚刚从轰炸机部队司令位置上调来担任战略轰炸机部队司令、原西伯利亚军区第6航空队第2轰炸机师长罗亚森中将暗暗下了决心。虽然这一时期存在一些客观困难,如重型轰炸机数量较少,战略轰炸机部队平均只有425架“鸿雁”可用,加上从朝鲜半岛到日本的航线上气象条件很差,时常出现飓风,严重影响了对轰炸进入点的接近和对目标的选择。但这决不是主要原因,罗亚森经过仔细分析,认识到中国空军在东西伯利亚战场上惯用的昼间高空精确轰炸,在用于对日战略轰炸是根本不合适的。由于日本的重要军事工业目标多集中在城市附近,而日本城市木结构建筑物多、极易燃烧,所以改用燃烧弹效果将好于高爆炸弹。同时如采用夜间面积轰炸,既可将载弹量从3吨提高到6至8吨,而且可以减少日本战斗机对中国轰炸机的攻击。

罗亚森将军胆大心细、才智过人。正是靠这一点,这个长春市一个普通工人的儿子,通过不断奋斗,从一名轰炸机的飞行员,一步步晋升为中将,年仅36岁便升任战略轰炸机部队司令,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罗亚森先命令机械师将飞机上所有的机关炮都拆下来,以减轻飞机重量,来加载更多的燃烧弹。当飞行员们听到这一消息,都无比震惊,以为他们的司令真是发疯了。可罗亚森认为:夜间进攻是一种奇袭,不会遇到日战斗机的拦截,而且拆掉机炮还可以避免在暗夜中造成误伤。当然他很清楚有许多困难都可能决定这一新设想的成败:气象条件、敌人战斗机的拦截、飞机故障、夜间的空中领航等等,但他仍义无反顾,决心一搏。赌博当然有输有赢,可罗亚森坚信自己一定是胜利者!

作为预演,1943年10月4日,罗亚森使用90架“鸿雁”轰炸机对大阪进行了“实验性”突击,其中投掷燃烧弹共260吨。看到这次轰炸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罗亚森又于10月15日进行了一次更大规模的“实验”。这天,他共派出183架“鸿雁”轰炸机轰炸东京,其中投下燃烧弹560吨,结果有38000幢建筑物化为了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