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中日航母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第2/4页)

返航的日军飞行员报告说,已经击沉了两艘中国航空母舰。高木作出了非常乐观的估计,并将此情况向南云忠一和山本五十六作了报告。这种夸大战果的主观臆断,使南云忠一决定让受伤的“翔鹤”号航空母舰返回新加坡,也促使山本五十六决定让整个突击部队撤离战场。虽然已经击沉两艘中国航空母舰,有部下建议使用“大和”号的巨炮摧毁特鲁克港,但山本五十六仍然认为必须推迟实施特鲁克港的登陆作战。显然,他已感到难以保护登陆部队不受中国岸基飞机的攻击,而仍然具有强大战斗力的“伏羲”号的巨炮也是他另外感到担忧的因素。

山口多闻强烈反对突击部队撤离战场,8月18日24时他试图前去全歼中国海军的“残余部队”。山口编队改变航向,向南、向东搜索前进。但是这时张起帆的舰队已经远远离去,日军无论如何是追赶不上了。

这样一来,这场中国和日本航空母舰编队之间的第一次海战就此告终。在这场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海战中,双方舰队都是在对方视距之外进行交战的。

从战术上看,在马里亚纳海战中日军略胜一筹。虽然日军飞机远比华军损失的多,日军人员的伤亡也比华军多一倍,但是,以沉没25700吨的轻型航空母舰“飞卫”号与沉没12000吨的轻型航空母舰“白凤”号相比,华军的损失大大超过了日军。日军在一开始被击沉的驱逐舰及小型舰艇的损失,也不比华军被击沉的“华凯”号油船及“心宿二”号驱逐舰的损失大。不过从战略角度来看,则是中国赢得了胜利。因为自开战以来,日军在太平洋的武力扩张第一次遭到正面遏制;进攻特鲁克港的登陆输送队,也不得不在中途返航。这次海战还有其他方面的重要影响,如在马里亚纳海战期间,钓鱼岛于8月16日失陷,这使中国人民感到沮丧;这次海战在战略上取胜,使这种情绪有所好转。更为重要的是,被击伤的“翔鹤”号航空母舰需要修理,损伤惨重的“瑞鹤”号航空队需要重建,因而这两艘航空母舰均不能参加后来的海战。

日本,福冈县,坂村航空基地,日本陆军航空兵防空战斗指挥所。

这是一幢半地下的建筑,钢门紧闭,戒备森严,因为日本最新式的“白光”雷达综合系统的中枢神经就设在这里。建筑物里面宛如一个小巧雅致的电影放映厅,指挥官室和参谋室位于二楼,看上去有点象贵族妇女看戏的包厢。

楼下大厅便是工作室,一块巨大的显示屏幕镶嵌在正面墙上。屏幕上标有各基地位置的日本地图以及周围各国的海岸线。在屏幕左右两侧的状况显示屏上,各种光点和线条正随着数据源源不断地输入不停地变化着,从各航空兵截击机团的待机,直到高射炮的发射准备等等。所有状况显示无遗。

不为世人所知的是,当英国和德国正在海峡两边开始雷达和早期的电子战时,日本人却在秘密发展和建立起了自己的雷达系统。

虽然日本的雷达比英国和德国的同类产品性能上要落后,但是日本国内当时并不缺乏一流的技术专家和电子工程师,这些人在1936年就研制成功性能相当可靠的空腔磁电管(10厘米波长,英国和中国在1939年研制成功,但是马上应用于雷达和实战当中)但是日本军方的高级将领们却醉心于传统“武士道”精神,对新式技术不感兴趣,倾向于纪律,盲目的勇气,牺牲精神可以战胜一切。另一方面,日本岛国的有限的资源在高技术装备投入上也限制了当时日本人的干劲。

日本海军和陆军之间的不良竞争也加剧了这一问题,他们的相互争吵有时比盟友德国的海空军种的竞争还要激烈。由于日本陆军最初师法德国威廉时代的陆军,而海军开始就师法英国皇家舰队,两者就都有一些各自守旧的传统,而不象新兴起的美国和中国那样重视新式科研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