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缺乏协作的同盟(第2/4页)

英军的增援部队紧急开往马来亚,四个中队的“飓风”式战斗机从英国本土转运到了新加坡。英国陆军第18师,正乘船绕过好望角开往利比亚,他们原本准备参加沙漠战争,现在改变方向开往远东。他们横渡印度洋,要到1月中旬才能到达。丘吉尔担心日军向北发动进攻威胁印度。12月12日,他扩大了远东英军司令阿奇博尔德?韦维尔爵士将军的指挥权,同时提醒他:“你必须注意东方。缅甸现在划入你的防区。你必须阻止日军向缅甸和印度推进,并力图在马来半岛切断他们的交通线。”

丘吉尔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因为他此前已经得到情报,德国和日本正在考虑联合行动。进攻印度的建议,实际上是日本驻德国大使大岛两天后向施特拉塞尔介绍东京的作战目标时提出来的。这是新德里的英军参谋部最担心的一种战略格局。令人震惊的消息不断从马来亚传来,但韦维尔部队的战线拉得太长,他已经没有其他办法,只好向守卫新加坡的珀西瓦尔发电报,要他坚守阵地,等候横渡印度洋的增援部队的到来。

“帝国人民的眼睛在看着我们,我们在远东的地位的安危在此一举,”珀西瓦尔12月10日从新加坡向马来亚的指挥官下达了一道鼓舞士气的命令,指示他们坚守马来亚暹罗边界沿线的阵地,“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英军在兵力上占有三比一的优势,但是,在他意料之中的“长期艰苦的”战斗中,英军指挥官将要指挥他们训练很差的士兵同久经战斗考验的日本军队及其轻型坦克作战。大部分印度军队既没有坦克和反坦克炮,也没有装甲作战经验,因为战前制订作战计划的人员认为这些东西在马来半岛的森林中是用不上的。他们忽视了半岛上的公路干线,这些公路是为了把马来半岛的橡胶和锡运到新加坡而修建的,正是沿着这些公路,日军将要发动和德国人差不多的“坦克闪电战”。12月11日夜间,山下奉文指挥的日军在马来半岛发起猛烈进攻。在瓢泼大雨中,日军的坦克在柏油马路上隆隆行进,试图突破这条环形防线。山下奉文估计第11印度师正在把守这条通往南方的公路,以便保卫附近的亚罗士打机场。事实却是守军离开了湿漉漉的阵地,在漏雨的橡胶树下躲雨,上百名挥舞砍刀的日本士兵轻而易举地突破了防线,然后在公路上消失了——“小小的疏忽”,参谋主任山田大佐讥讽地报告:“我们现在摸透了敌人的战斗力。”刚刚发生的情况证实了他在日军训导手册中所作的预言:“虽然军官是欧洲人,但军士和其他士兵几乎都是当地人,军官和士兵之间的团结意识等于零。”日军缴获了溅着血迹的锡特拉城防图,第二天发兵攻克了该城。虽然珀西瓦尔两天前命令希思将军“坚决守住”,他的印度军队还是沿着公路逃跑,把野战炮、重机枪以及500辆卡车和装甲车丢在后边。日军胜利的代价是仅仅117名士兵死亡,而山田原来估计至少要死1000人。现在通往南方的公路打通了,他们迅速占领了亚罗士打机场。这意味着日本飞机可以从他们所称的“丘吉尔飞机场”出动,装上英国的燃料,往英军阵地上投英国炸弹。希思力图变更部队的部署,以便在日军向南推进时能够守住这条公路,不断的空袭破坏了他所作的这种努力。12月15日,日军的进攻迫使马来亚西海岸槟榔屿上的英国驻军撤退。失败象瘟疫一样地在马来亚各部队中传播开来。英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试图让印度军队坚守这条公路。但他们的阵地遭到敌人的无情轰炸,然后,日军从侧翼和后方插进森林,渗透到了英军之中。希思无法摆脱想要大踏步撤退的恐惧心理,他踏上400英里的火车旅途,前往新加坡司令部,要求后撤100英里,退到柔佛。珀西瓦尔最初坚决反对。他们在同美国、荷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代表一起举行的一次战略计划会议上作出决定:如果海、空增援部队能够到达新加坡,那么至少要将日军再阻挡一个月。希思反复警告:他的部队有被从哥打巴鲁挺入内陆的日军切断的危险。珀西瓦尔得到了精明干练的澳大利亚指挥官戈登?贝内特少将的支持,贝内特想从丰盛港发动进攻,他的军队正在那儿驻防,准备阻击日军向东海岸的推进。可是希思毫不留情地“嘲笑了这种想法”,珀西瓦尔只好不再坚持他的意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