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西伯利亚演兵(第2/4页)

“干得好。贝利亚同志。”斯大林赞许地说道,目光又重新回到了地图上来。

贝利亚知道自己刚才又过了一关,但他的心里并没有多少轻松的感觉,他知道,接下来,他需要做的事还有不少。

中国,西伯利亚,乌兰乌德。

隆冬时节,沙场点兵。硝烟弥漫的练兵场上正在进行一场检验性实兵实弹演练。杨朔铭和《新东方》新闻周刊记者一起在现场看到,一辆辆经过改装的旧型坦克,在与中国陆军最先进的“行者”坦克组成的装甲集群对抗演练中竟然不分伯仲。

这些焕发新生的坦克,原本出自被誉为“铁甲元勋”的北京军区第1装甲师。该师前身是中国陆军第一支铁甲车大队,曾参加过两次抗日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许多战役,屡建奇功。战后中国军队进入建设的新时期,该师积极探索建设发展道路,对现有坦克进行了改造,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装备最大效能,牵引人才队伍快速成长,使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实现跃升。

经过改装,这个装甲师已成为中国陆军一支全天候条件下作战能力的装甲雄师。由于该师实施了现代化改造,充分挖掘现有装备潜能,注重经济性和实用性,为中国陆军一般部队装备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装备建设的经验。

冬季的西伯利亚平原,四野茫茫,苍穹中一抹残阳如血。在这肃穆的景致中,杨朔铭和记者们来到山脚下的一处军营,亲身体验装甲师坦克兵的训练。

“出发!”随着指挥官一声口令,按照车长、炮手、驾驶员、炮手顺序排列的乘员迅速转身,三步跳上坦克,进入各自位置。一声清脆的鸣响后,只听“通”的一声,坦克左侧的排气口喷出一股浓浓的黑烟,马达声迅即隆隆作响。

在引导员熟练的指挥下,坦克缓慢而规范地驶出营区,随即加速开往训练场。虽然道路凹凸不平,到处有坑或小土包,但坦克兀自直行、急转弯,前进的速度丝毫不受影响。戴着坦克帽的杨朔铭坐在这个轰轰作响的庞然大物上,耳边吹过凛冽的寒风,脚下泛起滚滚的尘土,一股驰骋疆场的豪气不禁油然而生。

杨朔铭钻进了坦克炮塔,里面除了四个乘员的位置之外,大部分空间留给了炮塔壁上不同的瞄准装置、火控装置和通讯装置。

“咱们这支部队,最早源自陆军第一辆坦克‘黄龙’号,在咱们中国众多的坦克部队中,当属咱们资历最老、参战最多、战功最多。”车长不无自豪之意的说道,“咱们是真正的‘王牌’坦克师。”

杨朔铭想起了在师指挥部的荣誉室里所见到满墙的勋章、奖杯和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揭示了这支部队的辉煌历程和累累功绩,不由得感慨万分。

中国军队历史上装备过的坦克,第1装甲师大都经历过,在第二次抗日战争结束后,逐渐以国产的坦克为主体。在和平建设时期,该师也没有放松,多次进行过实兵对抗演习。在演习中,该师换装了二代三代新型坦克,这些坦克经过装备技术革新,作战手段更加先进,官兵的作战技能和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也不断的提高。

实兵演习后,装甲师官兵们经常会进行深入研究,一些官兵认为,拥有先进武器并不一定能成为新军事变革的“领跑者”,现有武器装备一样可以有所作为。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装甲部队一面加强研发配发新装备;同时还在现有部队装备的基础上进行改装,把新技术嵌入到现有的武器装备中。

全师官兵边改装边实践边探索,在20多家科研院所近百名各方面专家的指导帮助下,总结出改装后部队作战训练、技术保障、后勤供给新模式,在保持现有装备火力强、机动快和具有良好装甲防护基础上,成功“嵌入”新技术,使现有装备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