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让炮弹飞(第3/4页)

随着一位德国陆军少将的大声命令,高昂起炮口的800毫米“多拉”大炮喷出长长的火舌,将可怕的巨弹射向空中。

不远处的铁轨上,另几门“多拉”大炮也跟着开火了,看着一门门巨炮咆哮的样子,鲁普雷希特一世的心里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畅快。

这一次他集中了20门“多拉”大炮攻击马奇诺防线,目的就是要对这条法国人引以为傲的坚固防线,来一次正面挑战。

如今的他手里的“多拉”大炮,已经非一战时轰击巴黎的“巴黎大炮”所能比的了。

当年为了轰击巴黎,克虏伯的军械工人造了著名的“巴黎大炮”,它有差不多有十二层大楼高的炮筒——长一百十八点二英尺,炮口直径八点二六英寸。它的二百七十六磅重的炮弹,是由堆到十二英尺高的四百三十磅火药发射的。以每秒钟五千五百英尺的初速把炮弹推向二十多英里高的上空,它在极高的同温层中几乎没有什么阻力地猛冲,然后借助引力向巴黎作弧形下坠。发明人埃贝哈特博士运用数学计算来推定所有因素——炮弹、火药量、三分钟空中飞行和大地的曲率——间的相互关系。

埃贝哈特用悬臂支架支撑炮筒,还设计了可以沿着铁路轨道滚动的有轮缘的车轮,为其提供机动性。“巴黎大炮”总重三百七十五吨,大炮本身就有一百八十吨。炮筒按固定的五十度的角度升高,而射程的增加或减少则由改变黑色火药的数量来调节。巨大的铁路旋车盘可使炮架和大炮作水平面的旋转以改变方向。

然而,不幸的是,即使是埃贝哈特博士这样的天才也无法预言“巴黎大炮”将击中巴黎的哪一个地区。炮轰开始的前几天,德国特工人员就接到了报告每发炮弹击中的地方的命令,但根据他们的报告进行的计算,甚至无法使一发炮弹击中战略目标。所有炮弹不分青红皂白地落在公园、公共建筑物、住宅和医院头上。仿佛要表明它的非战略目的似的,巴黎大炮于3月29日耶稣受难日,作了它最悲剧性的一次发射。下午4时30分,教堂里到处都是跪着做礼拜的人,那时,一枚对着巴黎中心的圣热尔韦教堂飞来的炮弹中止了其行程而落在屋顶上。

支撑拱顶天花板的一根大柱断裂了,数以吨计的石块哗啦一声坍了下来,压死了八十八人,内中有六十九个妇女,三个儿童;另有六十八人受了重伤。4月2日,星期二,举行了大规模葬礼,许多法国政府高级官员都参加了。当时德国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此曾专门下令巴黎大炮在那天下午保持沉默,但威廉二世却兴高采烈地乘汽车驶往圣戈班“巴黎大炮”的发射阵地,亲自向炮手们祝贺。

在发射五十发到七十五发炮弹后,“巴黎大炮”用旧了的炮筒就得拆下来被运到克虏伯厂,把炮口口径扩大到九点一五英才。这种安排使火线上每次只能有一门大炮。在三十九天内发射了一百八十发炮弹后,大炮就得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在那里再恢复对巴黎的炮击。

“巴黎大炮”一共向巴黎发射了约三百七十发炮弹。在1917年发生过“失败主义”的反抗之后,法国人对于动摇军民士气的危险深为警惕。工人机动小组奔赴每一发炮弹爆炸的地点,运走碎片,重新铺筑街道。为了抹去德国任意射击所造成的一切可能的伤痕,精明的法国人把损毁的公共建筑物总是修复成它们以前的样子,军事设施则从未被击中过。所以德国人想用“巴黎大炮”打击法军士气的目的最终落了空。

但在二十年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在德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下,世界上最大的火炮——“多拉”大炮在德国悄然问世。

“多拉”大炮是一种超射程火炮,是希特勒上台后就开始秘密研制的超巨型火炮,在设计计划当中,这种超级火炮主要用来对付马奇诺防线和直布罗陀要塞的防御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