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秘建“不沉之舰”(第3/4页)

“不幸的是,加藤元帅在未彻底消除对‘华盛顿裁军条约’所造成的海军比例的不满情绪之前就与世长辞了,日本海军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铁腕人物,于是,强硬派开始抬头了,他们主张修订三国海军比例,如不能兑现,则干脆废除这一条约。1932年在召开伦敦裁军会议时,加藤元帅的影响仍然存在。冈田首相、财部彪、野村、山梨、堀等一些足智多谋的将官们解决了协定的关键条款。米内首相和我则成了他们的继承人。”

“众所周知,后来的伦敦会议是决定‘华盛顿裁军条约’命运的一次会议。鉴于这次会议意义重大,协议国于是先行在伦敦召开了预备会议。日本方面,我当时以海军少将的身份被选为代表,出席了预备会议。当时,不论是‘条约派’还是‘反对派’,都对我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但我从会议返回后曾坦率地对大家说:‘会议是没有希望了,必须考虑下一个良策。’我曾和英国首相麦克唐纳进行了接触,他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同他对话,就好象与一位亲切的老人在交谈一样。”

“正象我预计的那样,第二次伦敦会议果然决裂了,对这一结局,可以说早就在日本海军的预料之中了。剩下的仅有一件事,就是把原定期满的限制建造军舰条约向后延期5年。在这期间,各方进行了几次妥协性的会谈,英米方面将此看作是唯一可以指望的措施,并企图以此维持住和平的局面。他们认为,只要不再重新建造战舰,海军竞争基本上是可以防止的。”

“那时,全世界都在注视着日本的态度。那年秋天,日本单方面声明延长华盛顿条约无效,并发出通告说日本决定退出这一协定。当时,这一决定在世界引起的轰动是非笔墨所能描写的。总之,在世界政局布满阴云的时刻,如果日本同意延长停止建造军舰协定,此举必将成为照亮东方的一道曙光,人们希望以此驱散笼罩世界的阴云,争取光明的到来。但是,这一光明的憧憬被打入了失望的深渊。”

“如此重大的决策对日本来说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海军内部的‘稳健派’很早就倾注了努力,元老政治家们也因世界局势对日本不利而忧虑。然而,已经掌握了海军权柄的‘建舰竞争派’的怒涛之猛已经势不可挡了。”

“战舰‘大和’在吴港造船厂安装龙骨的时间和日本退出条约的通告几乎是同一时间。退出华盛顿条约的通告和开始建造‘大和’战舰在时间上不谋而合,这真是神仙也难以办到的事情。日本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一点,是有一定的根源的。”

“日本很早就下了建舰的决心,各种设计图纸早已准备就绪,早在一年前,就已着手船台的准备和材料的集结工作。如果没有上述的准备工作,建造巨舰与废弃条约在同一时刻发生是决不可能的事情。更何况日本也同英米一样,停止建舰已达十三年之久了,再说,日本方面也缺乏建造3.5万吨级以上军舰的经验。英米方面也不例外。可是,相隔这么多年之后,日本海军居然从3.5万吨级一跃而能够建造14万吨的大战舰了。在过去,连英米的专家们也都认为,5万吨级以上的军舰的建造是不可想象的,可见,日本的造舰技术和胆量是出乎世人意料之外的。日本建造巨型战舰的目的在于,一旦建舰竞争的局面再次出现,日本虽不能在数量上压倒英米,也要在质量上高过他们一筹,因而决定建造英米完全想象不到的大型战舰。另一个重要考虑是,14万吨级的大型战舰是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的,所以,即使将来米国仿造成功,舰队要想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运动也将是困难重重。”

“在退出条约的同时开工的‘大和’战舰,实际上在条约有效期间就已经设计完毕,在全世界都希望能够延长限制建舰条约的呼声中安装上了龙骨。在这里我还想再补充一句,即巨型战舰的建造纵然违反‘华盛顿裁军条约’的精神,但其目的决不是为了挑起战争。真正的用意在于借助大海军的威力,来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加藤友三郎元帅的重大战略思想依然从根本上统治着海军。14万吨的巨舰宛如一座钢铁的屏障,指望其在和英米的交涉中发挥作用。建立任何一个国家也不敢轻视日本的实力地位,这就是日本建造巨舰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