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风洞会议(第3/4页)

曦雪注意到,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说到这里时,又有些激动起来。

“我认为,在对科研人员或者研究单位进行评价时,应该看他们有没有创新的思路,对相关学科的发展有多大的带动,对满足社会的需求有何种推动;看他们在研究工作中培养了多少年轻人;还要看他们跟相关单位的合作如何,对合作单位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傅晶接着王鸿声的话说道:“我觉得,要提高创造能力,还需要三方面的努力,缺一不可:一个是科学家自己怎么做;一个是管理部门怎么支持;第三是评价体系怎么跟上去。”

“看样子,这‘科学基金’也需要进行改革了。”杨朔铭说道。

“咱们国内的科学基金,秉承的是‘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原则。考虑到申请项目过程中,有些新思想一开始不容易被评委们接受,我们的基金管理委员会还设立了‘非共识项目’,支持探索性较强、风险性较大的创新研究,这个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的。”傅晶说道,“比如,国家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梅林的项目一开始评审没有通过,基金委按照非共识项目给予了一定支持,后来越做越好,听说他因此还找到了通古斯大爆炸的可能证据。”

“那就是说,除了对项目的资助,科学基金还应该非常重视对人的资助。”杨朔铭点头说道。

“我建议在科学基金内,除了‘非共识项目’,再设‘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也就是择优资助有共同目标的创新团队,研究方向和课题由科学家自己决定,让他们能有一个宽松环境,潜心研究。”巴玉藻建议道。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一定会在鼓励创新、培养人才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象这个激波风洞立项就曾历经波折。”王助插话说道,“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象‘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经费对关键思想的深化研究和验证越是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杨朔铭听了大家的意见,认真地说道,“今天真是没白来一趟呢。”

“今天,在这世界最先进的激波风洞旁,我们经过了一次特殊的讨论,就我个人而言,收获很大。首先,我们学到了精神,王老先生和众位科学界同仁以及力学所新一代科学家的创新精神;第二是领到了任务,怎么更好地支持创新工作,创造性地改善评价体系;第三是增加了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今后要更好地支持创新,培养人才,进一步完善我们中国的科学基金体制。”杨朔铭看着大家,感慨道,“看样子,还是应该多下来走走看看,才能了解情况啊!”

听到杨朔铭这样说,曦雪知道,她很可能又要和他一道,成为“空中飞人”了。

曦雪转头望了望窗外,此时外面的天空碧蓝如洗,偶尔有数架飞机的身影远远的飞过。

西藏,雪域。

此时,一架飞机正快速的飞过,飞机的身上没有任何的标志,但如果是懂行的人看到它,就会一眼判定,这是一架英国飞机。

午后的明媚阳光下一种梦幻般的景色向坎贝尔飘来,仿佛一下子就把他余下的呼吸从肺里挤了出来。远远的,在视野的尽头,隐隐呈现出一溜绵延重叠的雪山峰峦,被冰雪装扮得银彩飞扬,雪峰仿佛飘浮在绵绵的云层之上。

飞机整整迂回绕飞了一个圆周,然后朝西面飞去,与地平线渐渐叠合在一起,那地面的色彩强烈刺眼,显得有些花里胡哨,仿佛是几个半疯半癫的印象派天才大师笔下斑斓的彩色画布。

此时,在这巨大的舞台之上,飞机“嗡嗡”沉闷地盘旋在一个深不可测的峡谷上方,对面是一堵陡峭得近乎垂直的白色悬崖,要是没有阳光照射在上面,还会误以为这悬崖就是天空的一部分。就象以前坎贝尔在印度看到过的那些层峦叠嶂的少女玉峰一般,闪耀着令人炫目的灿灿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