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苏维埃铁甲(第2/4页)

在蒋廷黻钱端升等“独裁救国论”者的文章出炉之后,“民主救国论”者的主将胡适接连写了好几篇文章回应。其主旨基本一致,即认为在当前的中国,既没有专制的可能(国民素质太低),也没有专制的必要(民族国家的成型并不一定需要专制)。胡适之外,赞同“民主救国论”的大有人在。常燕生即宣称“专制武力统治没有前途,应该走民主德治之路。”

与蒋廷黻、钱端升等人有所不同,常燕生更关心“既具备武力,也具备道德感召力的政治势力”即“中心势力”的五项原则。常氏认为:“切实说起来,中国今日国基之所以不安定,完全因为没有象普鲁士,撒丁尼亚那样的有历史背景的中心势力可以凭借,改良主义所以不能实现,也是这个原因。今日中国要谈建国,要谈统治,必须先从创造中心势力入手。一个中心势力的造成,不是全靠武力能济事的,所需要的是道义上的力量。一个中心势力应该使人民仰之如慈母,奉之如严师,至少也要使大家觉得彼善于此,这一层若办不到,根本难望树立起中心来,而武力统治的政策却正和这个希望相反,断难有成。”

常燕生态度鲜明地支持胡适:“我根本赞同胡适之先生‘无为政治’的意见,中国今日已经民穷财尽,人民所唯一需要的是休息,不但任何性质的内战外战完全与人民的希望相反,即所谓生产建设也是现时人民力量所担负不起的。”

“中心实力派……在最初,他应该与地方实力派相约,制定几条保障民权的大法,这就是葵丘之会的盟约。盟约定后,中心实力派应该首先在自己的领土内切实实行,首先成一立民意的机关,首先做出‘尊民’的榜样。然后昭告‘天下’,敢有蹂躏民意,遏制民权的,与天下共击之。如果中心实力派真能这样做去,我相信各地人民不是全无血气的,他们一定要团结起来,仗中央的声威,靠法律的保障,和地方实力派算账。在地方实力派与人民的权利冲突之中,中央政府可以乘机仗义执言,逐渐削减地方割据势力的权力,培植民权的基础,国家的真正统一,只有在这样民权伸张之后才能实现。武力和专制的结果,只有使人民敢怒而不敢言,地方实力派反得挟持民意以与所谓中央者抵抗,国家是永远无办法的。”

出现这样的“民主与独裁论战”,对杨朔铭来说,既有些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

作为一个民主国家,能够出现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才是正常的现象。

而受西方兴起的法西斯主义影响的民主论,则随着希特勒的去世而声势大减。熟知历史的杨朔铭,对于希特勒之死给全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了解得比任何人都清楚,因而才会说出那样的话。

“施特拉塞尔虽然对社会主义有认同感,但若是他掌权,德国并不一定会发生‘赤化’。”水井说道,“他和斯大林不是一路人,也许会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但不可能走到一起去。”

“但是德国和苏联目前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合作却日益紧密。”江雪莹说道,“我听说苏联人已经建立了一支坦克部队,规模已经超过了我国。”

“这一点我们需要特别注意。”杨朔铭明白江雪莹在提醒自己需要注意苏联方面的动向,点了点头,“将来主宰陆地战场的,就是这钢铁洪流。”

在结束了会议之后,杨朔铭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他记起了刚才江雪莹说过的话,打了一个电话,不一会儿,一位情报军官将有关苏联坦克部队现阶段情况的情报送了过来,并附带有一些照片。

接过文件之后,杨朔铭将它们打开放在了桌子上,他并没有急于去看文字的内容,而是将目光集中到了那些照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