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改变历史的刺杀(第4/4页)

希特勒住在慕尼黑时,安全措施更加规范。从1931年起,他就住在称之为“褐色大厦”的楼房里——这是一座漂亮的三层宫殿,曾是意大利驻巴伐利亚皇朝使节的住所。警卫从党卫军调来,实行三班制,每班17人,至少有10人在楼内站岗,另外6人分别在入口、地面和周围守卫。来客只有获得有效通行证才能进入楼内。

但是慕尼黑的安全警卫是否有效仍让人怀疑。首先,1933年之前,哨兵严禁携带武器。除此之外,已制定的安全措施似乎也未能一直严格执行。据一位来访的英国人回忆,他只是受到哨兵训斥,被告诫不要在屋外人行道上走动,却只字未提进入楼内安全程序的具体内容。实际上,希特勒1932年采取的安全措施与1923年所采用的大体相同。他拥有一支任他调遣、舍身忘己、忠心不二的护卫队,但其工作效率却让人怀疑。

要创造一套保卫希特勒的可靠安全机制,首先得解决来自于希特勒本人的问题。希特勒对自己安全问题的看法往往前后矛盾、反复无常。一方面,他为自己凶多吉少的命运所困扰,备受煎熬。他视自己为“命运之人”,是使德国走出被奴役状态的领导者。而羸弱的体质又让他觉得自己来日不多。他一直抱怨自己百病缠身:耳鸣,周期性偏头痛,失眠,湿疹,胃痛,肠胃胀气和牙龈出血。除此之外,他还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此外,希特勒还先入为主地持有一种想法,即他可能会死于暗杀。结果,一如他时刻向警卫们灌输的那样:他认为自己的生命至关重要。他对保安措施产生了浓厚兴趣,要求这些措施时刻得以更新、得到加强。他经常在公众场合携带手枪,而且他的贴身保镖和助手也无一例外地全副武装。

希特勒的政治活动不可避免地使他置身于巨大危险之中。身为德国政治生活中最具暴力、最具攻击性运动的领袖,他自然成为对手的死敌。在竞选活动中,不管是在充满敌意的听众面前演讲,或只是在前往参加政治活动的旅途中,他常常与袭击他的人相遇。尽管希特勒对安全细节万般考虑,他从根本上还是不相信他的保镖会起到任何实际作用。他的“宿命论”使他把数次死里逃生归于“纯属偶然,与警卫力量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