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超战舰”和“九段作战”(第2/4页)

1934年3月21日,日本海军军备限制研究委员会在第二次会议上研究了相关的资料,以及其他各国造舰竞赛的参考资料。军备限制研究委员会成立于1927年,发起人为当时的海军次官野村吉三郎海军中将,成员来自海军部、海军省军务局、海军舰政本部和海军航空本部。该委员会研究之后,决定对“超战舰”的可行性展开论证,包括该舰主炮究竟采用何种最大口径,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和中国是否有能力建造同类军舰,以及所需造舰预算和日常维持费用为多少。因为日本已经觉察美国在建造拥有16英寸主炮的战列舰,因此“超战舰”的主炮口径必须要凌驾于其上才行。

由藤本喜久雄提出的“超战舰”技术规格为标准排水量5万吨,满载排水量6万吨,长290米,宽38米,吃水9.8米。武备为12门20英寸主炮,安装在舰首的三座四联装炮塔内,仿照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排列为金字塔形。此外还装备16门155毫米副炮,全部安装在双联炮塔内,8至11门127毫米高炮,高射机枪若干,可以进行俯冲轰炸的水上飞机12架,弹射器3座。舷侧装甲厚度为16英寸,装甲甲板厚度为11英寸。“超战舰”将安装总功率为14万匹马力的蒸汽轮机,航速30节左右,载油6000吨。

“超战舰”所需的20英寸口径舰炮大大超过了日本现在的兵工技术水平。1916年,海军吴工厂就曾经试制了1门“三六厘”(实际口径为480毫米)舰炮,但是由于炼钢、浇铸等技术不过关,炮身存在细小裂纹和砂眼。这门炮在仓桥岛龟首射击场进行射击实验时,在第九次发射中炸裂。后来日本技术人员将口径改小,试作了一门460毫米炮,在减少装药的情况下勉强试射成功。1927年,吴海军工厂在试制长身管(52.5倍径)的410毫米舰炮时也面临技术难关,不得不在制作出炮身粗材后草草放弃。前车之鉴在此,担任舰炮设计的舰政本部第1部负责人不得不指出生产20英寸舰炮所面临的技术风险。

1934年7月5日,江崎岩吉提出了修正后的“超战舰”设计方案:排水量67000吨,装备9门460毫米炮,安装在三座三联装炮塔内,全部集中在舰首;4座155毫米三联副炮塔,4座双联装127毫米高炮;6轴,20万马力,航速31节至33节,18节时续航力1万海里。该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以2艘超战舰和2艘新造的航空母舰为核心,以33节到34节的高速截击美国航空母舰作战群。此外,还有4轴、最高航速28节的第二方案。

但是1934年发生的“友鹤事件”和“第四舰队事件”使“超战舰”的设计工作被迫终止,并进行重新检讨。“造船鬼才”藤本喜久雄和江崎岩吉的方案被否决,福田启二大佐接任了“超战舰”的设计,日本造船界的元老级人物平贺让担任技术指导。此时,以航空本部部长山本五十六少将为代表的“航空派”已经敏锐地看出了航空母舰在未来海战中的巨大优势,因此反对建造两艘无用的巨型战舰,但是以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亲王、海军大臣大角岑生和舰政本部部长中村良三为首的死忠的“战舰党”,否定了“舰队航空化”的主张,无论如何也要建造巨舰,以作为“帝国海军精神的象征”。

1934年10月,军令部将江崎设计方案打回舰政本部,提出将航速提高至35节左右,同时增加舷侧防御。设计负责者以“技术上不可能”为由将军令部的意见顶了回去。军令部遂再度对超战舰要目加以修改,认为新战舰在未来的作战使命主要是参加敌航母舰队的追击战,与战列舰队展开水上打击战,因此有必要改善设计条件,将一座主炮塔移至舰尾。最后在1934年12月1日以“A-140”的计划代号正式命令舰政本部开始设计工作。“超战舰”就此纳入日本海军的舰船建造计划。这就是后来的“大和”级战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