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日本海军的技术转向(第2/4页)

听了平贺让的指责,藤本喜久雄痛苦地垂下了头。

平贺让所说的两次严重的事故,便是震惊日本造船界的“友鹤事件”和“第四舰队事件”。正是这两次事故,毁掉了藤本喜久雄的前程。

所谓“友鹤事件”,是作为《伦敦条约》的产物出现的。由于《伦敦条约》没有限制排水量低于600吨的水面军舰数量,对吨位在600吨至2000吨之间、装备4门以下口径不大于155毫米的主炮、无鱼雷发射装置、航速低于20节的军舰数量也未作限制。昭和初年日本海军的“鱼雷艇”构想,就是《伦敦条约》造成的后果。

在大正末年的时候,日本海军已经废止了“鱼雷艇”的称呼。昭和年间的所谓“鱼雷艇”,其实就是小型化的驱逐舰。以其首制舰“千鸟”型鱼雷艇为例,其设计排水量为533吨,搭载3门127毫米炮和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速度达30节,实际战斗威力相当于当时的小型驱逐舰。由于排水量在600吨以下,因此不受《伦敦条约》的限制。但是,要在如此小的吨位里塞进这么多的武备,毕竟为不合理之举,其最大的缺陷就是复原能力不足。“千鸟”号在试航中就发现,舵角为15度时,其倾斜度竟达30度,于是回厂改造,在两舷外加装凸出部,改造后排水量为730吨。

“千鸟”级鱼雷艇一共建造了4艘,依次为“千鸟”、“真鹤”、“友鹤”、“初雁”。“友鹤”号于1934年2月24日在舞鹤工厂竣工,两天后自舞鹤出港,2月28日抵达佐世保,加入由“千鸟”、“真鹤”组成的第21鱼雷战队。从3月6日开始,该战队以轻巡洋舰“龙田”号为假想目标,展开野战训练。由于“真鹤”号发生机械故障,因此只有“千鸟”、“友鹤”两舰参加。

3月11日夜,第21鱼雷战队和“龙田”号巡洋舰临时停泊于九州岛西部、西彼杵半岛与五岛列岛之间的寺岛水道。12日凌晨1时15分,两舰起锚,准备进行最后的训练。但是当时海面风浪较大,因此于3时25分下达了演习终结的命令,全队返回佐世保。当时风向东南东,风速每秒20米,浪高4米,时有阵雨,但是比起高海况的太平洋来,当时的天气并不能说是非常恶劣。演习终止后不久,“友鹤”号的无线电收发机因摇摆幅度过大,从台上跌落下来摔坏,于是“友鹤”号舰长岩濑奥市大尉下令通过灯光信号与另外两舰联系。

凌晨4时左右,这支舰队在大立岛南方7海里处受到风浪冲击。此处海面被五岛列岛、平户岛和九州岛西北海岸围合,南面向东中国海敞开,由于地形、水深和风向的原因,形成了由南至北的复杂的三角波,其波长与“友鹤”号的固有摇摆频率吻合,“友鹤”号当即于4时12份倾覆,此时距其竣工仅有半个月。

“友鹤”号倾覆后不久,“龙田”号即发现与其失去联系,遂用探照灯搜索海面,并向佐世保镇守府发电汇报。12日天亮之后,日本海军出动飞机进行搜索。下午1时左右,“龙田”号发现倾覆漂流中的“友鹤”号舰体,遂派出小艇,利用缆绳套住其螺旋桨轴,以1节的速度缓慢将其脱向佐世保。途中,佐世保港务部和佐世保海军工厂的救难队陆续到达,也参加到拖带工作中。

救难船队以4节航速前进,于13日清晨7时抵达佐世保港。经水下作业,将桅杆切除,同时在舰腹打开几个口子,向舰内输入压缩空气,并救出3名在机舱工作的水兵。晚上7时,“友鹤”号借着满潮的机会被引入船坞,随即进行船底切开作业。“友鹤”号最终共计救出13名幸存者,而倾覆时溺毙和曳航途中在船舱中窒息死亡者达72人,试图逃脱而落入海中下落不明者28人,两者占了“友鹤”号舰员的绝大部分。

日本海军在《伦敦条约》后建造鱼雷艇的目的,就是在夜间外海对敌舰队展开鱼雷夜袭(“釜山海战”的经验教训)。如今竟然在夜间外海因小量风浪即告倾覆,因此立即引发各界交相指责,认为此乃忘却复原性这一造船史上最大与最先原则所造成的损失。各方除要求造船界进行反省检讨之外,对于军方因国际条约限制、宁可牺牲安全性也要加强舰上武备的观念也提出了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