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疯狂的银子(第3/4页)

“昭和三年(1929年)时,支那的1元银币在外汇市场上相当于36米分,此后两年内,按黄金价值计算的国际上的银价下降了40%,支那的1元银币只有21米分,而同期米国的批发价格指数只下降了26%,其结果是当时支那的出口下降了,但下降的幅度小于进口下降的幅度,也小于世界总出口下降的幅度。所以,在昭和五年(1931年)的经济危机中,支那并没有受到巨大的影响。在世界其它国家正在经受严重的通货紧缩的时候,支那国内呈现温和的通货膨胀。昭和五年(1931年)英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支那的货币尽管相对于米元仍然在贬值,但相对于英镑、日元和卢比却在升值,因而世界经济的衰退开始影响支那经济,支那的国际收支急剧恶化,昭和六年(1932年)被迫净出口白银522万两以弥补其贸易赤字,国内的物价指数也开始下降,要不是当时国际上白银价格继续下跌以及支那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比较低等原因,支那经济受到的冲击将会更大。”“当米国于去年放弃金本位时,支那的货币对米元也开始升值,从昭和六年(1932年)的1元支那银元兑换19米分上升到33米分,支那的对外贸易进一步恶化,去年支那的出口仅及昭和四年的58%,而支那政府的贸易赤字继续靠金银等贵重金属的净出口来弥补,在世界经济和贸易开始复苏的时候,支那的经济却迈入衰退,今年米国通过《白银收购法案》,使白银价格迅速上升,支那的经济和贸易雪上加霜,不堪重负。本年6月,在白银生产利益集团的策动下,同时也是为了将支那拉入米元集团,并打击支那、印度等国的民族工业,米国政府实施《白购收银法案》,提高银价,彻底扭转了白银资本的国际流动方向,大规模套利资本流动压力将北京政府的货币政策推向币值稳定与遏止资本外逃无法两全、内外平衡难以兼顾的窘境。”

看到这里,裕仁似乎感到有些累了,他放下了手中的报告,仰面躺在椅子上,闭上了眼睛。

此时的裕仁,眼睛虽然离开了那份让他兴奋不已的报告,但他的脑中,却满是那份报告里的内容。

休息了一会儿之后,裕仁重新直起身来,他看了看桌上的文件,拿起了那份报告,又接着看了起来。

刚才的报告虽然写的通俗易懂,但对于他这个对海洋生物学者出身的天皇来说,白银价格的上涨和中国的经济危机的关系问题还是不太容易弄明白,需要他用那无比尊贵的大脑仔细的思考才能够消化。

“……提高了银价就提高了支那的对外购买力,给米国商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可以销售掉米国过剩的汽车和小麦,有助于米国摆脱当前的经济危机。而且提高银价可以借此打击支那的工业,削弱支那商品与米国商品之间的竞争,因为银价低导致支那的购买力低,支那人只能购买本国的便宜货,结果促进了支那工业的发展,而减少了米国商品在支那的销售,从而使支那成为米国在世界市场上最具有破坏力的竞争者。若提高银价,将使支那货币升值,增加支那工业产品的成本,削弱支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米国的企业家和农民。今年6月以后,由于国际市场上银价高涨,从支那国内运银出口有厚利可图,于是支那白银外流速度加快,数量增大。据支那银行部门的统计,今年1至8月,全国出超白银竟达7350万元,其中上海5880万元,占总数的80%。”

“至今年年底,支那内地金融已呈山穷水尽之势,上海之华商银行再也没有新的增量资金来补充了,本年10月29日的上海存银量与上年10月30日相比,白银减少5350万两,银元减少272万元。本月上海白银存量约4.12亿元,与本年6月底的894亿元相比,减少了2.3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