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金融大战的序幕(第3/4页)

在世界性的“大萧条”发生后,中国在其中的特殊经历凸显了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从1929年到1933年,世界上多数地方正在遭受严重的通货紧缩的时候,只有银本位制的中国没有经历大规模的物价下跌,因为国际市场上白银的价格相对金本位货币严重下降,使中国避免了“大萧条”最初的两年的不利影响。

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世界主要国家逐渐采用金本位制导致白银供应持续增加,白银价格呈现螺旋式下跌,白银贬值所导致的低汇率在大萧条之前长期促进了银本位中国的出口和中国沿海及内陆地区的工业化发展,中国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繁荣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自鸦片战争后就开始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到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的经济开放度已经非常高。

国际银价在1929年开始连续四年下跌,其价值几乎跌去了一半。由于中国是银本位国家,银价相对于金价的下降,其作用相当于中国货币的汇率相对于金本位国家的一次贬值,按照金价衡量的中国产品价格比从前更加便宜,从而有利于中国的净出口。在这一时期,当主要西方国家纷纷恢复到金本位时(1929年除了一些拉美和亚洲国家,几乎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加入了金本位集团),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实行银本位的大国,使得自己一定程度上隔离于世界经济的萧条之外,并且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但1929至1931年银本位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短暂繁荣在1931年秋天逆转,到1931年,世界各国因大萧条的冲击而相继放弃了金本位。1931年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这一年的9月英镑脱离金本位,1932年日元脱离金本位,1933年美国放弃金本位,此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使银价在1932年以后也从下降的趋势转为上升,汇率升值的结果是中国出口贸易1931年后开始急剧下降。

对于银价上涨带来的后果,无论是穿越者杨朔铭还是身处这个时代的梁士诒,都知道得相当清楚。

白银价格上涨一方面将导致中国商品出口竞争力全无,小农经济濒临破产,城市工业萧条,并造成白银大量外流,逐渐形成贸易逆差。另一方面,大量的资金从实业经济中退出涌进银行和楼市,造成房地产和金融业表面的繁荣,而随着资产价格大跌,表面繁荣支撑起的银行信贷则会陷入资产泡沫的黑洞,房地产的崩盘将剧烈震荡中国的金融市场。

白银大涨——出口受损白银外流——企业倒闭物价下跌——资产缩水——银行信贷抵押资不抵债——房地产暴跌——房租暴跌——房地产泡沫崩溃——金融动荡——银行倒闭——经济危机加剧——社会危机加剧……这危险的一环扣一环,将成为中国头上的绞索,绞杀中国的现代化近程!

“不是有买卖白银的协定么?他们怎么可以就这样的出尔反尔?”梁士诒有些抓狂的大叫了起来。

由于金本位在危机中主要国家的破产,大量囤积于黄金市场的货币资金转入了白银市场,白银的投机造成了银价的剧烈波动。为了稳定世界银价,美国、中国、印度等八个产银或用银大国在1933年7月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签订了一项《国际白银协定》。其中规定美国政府每年购银不超过3500万盎司,中国则承诺将不出售销毁晚清时银元所得之白银。但是现在一年的时间都不到,美国就违背了它所承担的稳定银价的国际义务。

就在张雅婷发回的情报里,清楚的表明,美国政府在国会内“白银集团”的压力下,即将准备通过《白银采购法案》。它规定美国政府要通过购买的方式,设法使每盎司的白银价格提高到1.29美元;或者把白银在美国货币储备金的比重增加到四分之一。这些政策将造成白银的价格快速大幅上涨。对于白银价格上涨可能对中国带来的影响,一些美国人也有异议,但“白银集团”则称:美国的收购白银,将会提高中国的购买力和稳定本国采银业,可以使得西方其他列强在中国采购资源、原材料的负担加重成本提高,美国本土所产为国家所收购的白银还可以在中国购买资源控制中国金融,从而使得作为资源大国的美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可以有效的帮助美国走出危机。在这些看似有理的说辞的推动下,美国政府已经开始了对《白银采购法案》具体细节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