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理黄”一策(第2/4页)

“……我家这幺妹子为人伶俐,胆子又大,跟我学艺多年,尽得这销器儿活儿的传授,又是山里长大的孩子,翻山跃岭飞檐走壁全都不在话下,肯定能帮到你们些许。”

“这可要不得,爷爷,你一把年纪了,我去了谁来照顾你吃饭喝茶啊……”

“傻娃子!爷爷现在已经一把年纪,半截入土的人了,还有几天好活?你花儿一般的好时候,怎好留在家里虚度日月,难道你将来愿意嫁给那些个杀人不眨眼的匪货吗?爷爷我虽然年纪老了,眼光却还在,看他们这一干鹞子哥精神气质最是有仁有义,都是要做大事的人物,你只管跟他们去闯世界好了,发大财,赚大钱,到时候要是爷爷还没咽气儿,你再来接爷爷跟你出去享福吧……”

“我很喜欢钢琴,但没有学过。”曦雪努力的将过去的回忆从脑海中驱散,她顺着杨朔铭的话说道,“不知道现在学来不来得及。”

曦雪发现自己说话的声音似乎有些哑,但杨朔铭似乎并没有察觉,他笑着放开了曦雪的手,点了点头。

“不算晚。”杨朔铭看着她说道,“不过,你最好能够早点学会,因为我想听你演奏,并且看到你弹钢琴的样子。”

“嗯。”曦雪露出一个孩子般天真顽皮的笑容,使劲地点着头。

“活到老,学到老,人这一辈子,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呢。”杨朔铭回头看了一眼摆在桌面上的另一份厚厚的手稿,叹息了一声,“我们都一样。”

曦雪顺着杨朔铭的目光望去,看到了那张信纸的标题,写着“论黄淮海河的治理与华北平原的整体开发”。

看到这行文字,曦雪的脑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了“圣人出,黄河清”这句古话,但她并没有说出来。

在和杨朔铭相处的这些日子里,曦雪已经对杨朔铭的脾性有了相当深刻的了解,她知道,他并不喜欢别人用类似这样的话来颂扬他。

虽然她知道,以他的贡献,当得起这样的称呼。

几天后,这些手稿的内容便成为了铅字打印出来的文件,出现在了水利部总长赫千里的桌面上。

“黄淮海平原地跨冀、鲁、豫、苏、皖5省和京津两市,总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约2.7亿亩,人口众多。本地区的地理特点是:一,气候属半湿润暖温带,年平均气温10至15度,年无霜期175至225天,年降水量500至1000毫米,春季干旱,蒸发强烈。夏季东南湿暖气团和北来高压冷气团相遇,或沿太行山麓抬升幅合,形成暴雨。二,黄河挟沙浓厚,历史上北行时淤塞了海河尾间,南行时则祸害淮河。因此平原在孟津以下,北至天津,南至淮阴,不是一个凹面的汇水流域,而是一个隆凸的圆锥形三角洲,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黄河在两堤挟持下形成高悬之脊岭,南北遗留着当年河道的陈迹;北有卫运河、北金堤河、文岩渠、马颊河、徒骇河;东有万福河、东渔河、黄河故道;南入淮的有惠济河、涡河及贾鲁河等20余条河流。这些说明黄河水沙原是在这三角洲上轮流分派出海的。该地平原广袤千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适于机耕,大面积发展农牧业。三,平原由西向东可分为3个区域:西部山麓坡降大于1:3500,土壤质粗隙大,入渗排水畅快,地下水深埋4米多,矿化度小,农业最为发达。中部冲积平原坡降为1:3500至1:6000,大都是黄河历史流经之地,土壤较细,地下水埋深2至3米。地貌或缓岗、或浅洼,盐碱化轻重不一。东部滨海平原坡降平均达1:6000至1:38000,土质极细,地下水埋深极大,矿化度高,成为大面积的盐碱荒地。中部和东部都是黄河洪积所成。由此可见,黄淮海平原春季干旱,故土壤多盐碱化。夏季雨量充沛,遇霪雨兼旬逾300毫米,便酿成洪灾。秋季沥雨,排水不良之地往往成涝。越冬则地冻三尺。凡此四害,以旱盐为最,洪涝次之。论者或谓华北缺水,惟有仰给于江水,国人和而唱之,几成定论。”“然据史载,黄帝战蚩尤于涿鹿,夏商建都于此,战国荆轲献图督亢,即今雄县一带,应不失为良田。对比6千年前我祖先穴居情况,只有当吾族从陕晋高原移居本地之后,才出现服饰、车马、宫室。就在这平原上,宋元明清四代汉满蒙族逐鹿,文化混和以昌兴。是平原为佳地,未必不能供应日益发达之工农业用水需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