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德意志帝国的黯淡日子(第2/4页)

“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尽快的恢复德国的经济。”德意志帝国银行行长亚尔马·沙赫特看到会议的气氛变得有些紧张,便适当的开口转移了话题,“只要德国的经济能够迅速恢复,人民的不满就会消失。”

“我们一直在努力试图恢复经济,可赔款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鲁普雷希特一世叹息道,“在这种情况下,恢复经济是不可能的。”

“我们应该寻求美国和中国的帮助。”沙赫特看着他满面愁容的皇帝,大声的说道。

亚尔马·贺拉斯·格里莱·沙赫特1877年1月生于特因利夫,父亲是德裔美国公民,母亲是丹麦裔。他的父亲为纽约公平信托公司工作了将近30年,亚尔马·沙赫特之所以在德国而不是美国出生,只是因为他母亲当时患病必须全家回德国治疗。和全世界的众多移民一样,老沙赫特觉得美国的月亮特别圆,为了聊表对第二祖国的热爱之情,他居然把一位美国反蓄奴制政治家的名字放进了儿子的姓名中间,这就是他奇怪的中间名的来由。在日耳曼的命名方法里,中间名本应是父名和祖父名,而父亲这个独特的做法如同一个奇异的预言,在他的一生中深深刻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国印记。

小亚尔马聪明而勤奋,具有德意志历史上那些百科全书式学者的天资气质,他先后专门学习过医学、哲学和政治科学,年仅22岁就得到了经济学博士头衔。年轻的沙赫特博士秉承父业,进入德雷斯顿银行。他本人出众的能力加上老头子在金融界广泛的人际关系,沙赫特一帆风顺,很快成为引起关注的金融精英。1916年,他成为德意志帝国银行的董事之一。1923年,沙赫特临危受命,被德国政府任命为德意志帝国银行行长,以拯救灾难中的德国货币流通体系。

正象德国皇帝所说的那样,德国经济濒于崩溃的根源在于沉重的赔款负担,由此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沙赫特当然清楚,一切金融改革的举措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只会引发更可怕的动荡。他上任之后,已经制定出了计划,打算从两个方面齐头并进:一是寻求外国金融资本的支持,二是改革货币,用新的“地产抵押马克”取代极度滥发的旧马克。

那么该向谁寻求帮助呢?哪个国家有能力又有意愿帮助德国呢?欧洲的邻居和对手们要么心怀叵测,要么自己也穷得够呛,沙赫特也根本不指望它们,他的目光越过浩瀚的大西洋,精准地投向了自己的精神故乡——美国,以及美国的重要盟国中国。

沙赫特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后果,既不是哈布斯堡、罗曼诺夫和奥斯曼三大帝国王室的垮台,也不是共有主义革命的兴起,而是美国作为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中最强有力,甚至决定性的一端,羽翼丰满,开始闪亮登场。巴黎和会和国际联盟提供了它的出场秀,然而要真正深化美国对世界的控制能力,向欧洲大陆的经济渗透是一个重要途径。而德国伸过来的求援之手,肯定会得到华尔街的金色魔杖的热烈欢迎。

而中国对于德国来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而中国一直迫切需要德国的先进技术和成熟的劳动力。已经秘密访问过中国的沙赫特已经能够确定,德国和中国的合作并不存在什么障碍。

“中国一直在从我国招募大量的熟练工人和技师,为的是学习我们的技术。”塞克特说道。

“您为什么这么说?”鲁登道夫问道。

“我们的很多优秀的军官和士兵也去了中国,担任中国军队的顾问或是中国政府的雇佣军。”塞克特冷冷地回答道,“虽然说中国人的举动现在是等于在帮我们的忙,但我不认为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会对德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