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人民防化教程(第2/4页)

“由于毒气具有空间流动性,可以进入堑壕、掩体、筑垒工事,驱赶和杀伤敌有生力量。所以,交战双方都开始把目光投向这种新式武器上。1914年10月,德军在战场上试验性地使用了刺激性化学武器,从而揭开了这场世界大战中‘化学战’的序幕。”

“但在战争的最初几个月内,技术还没有发展到能够有效地使用毒剂的程度。随着战争的发展,刺激剂成了吸引战场指挥官和总参谋部人员的最早的化学战剂。这些物质被认为能在某些战术条件下应用。它们能用来干扰阵地工事里的炮手和机枪射手的瞄准。法国人最先使用的装有澳乙酸乙酯的弹药筒,就可达到这一目的。它们也可用来把敌人从掩体里薰赶出来。”

“1914年冬,从前线回来的几个英国军官亲自询问了用恶臭炸弹清除掩蔽部里的人员的可能性。伦敦英国皇家学院的化学家们研究了这件事,并终于向英国远征军的指挥官们提供了另一种刺激剂——碘乙酸乙酯。但因为怕敌人同样使用它而被放弃。直到6个月后的第二次伊普雷战役结束时,英国人才重又考虑刺激剂的使用,而德国的化学家们比任何其它国家都更重视使用刺激剂的各种可能性,因而,进行了更为详尽的研究。到1914年秋季,已发展了两种使用技术,这两种技术都是使用毒剂炮弹的。”

“为什么要设计成毒剂炮弹?这与当时化学战的发起人的观点有关,他们认为,化学战用现有的武器投掷系统即可进行。因此,最简便、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普通的炮弹、迫击炮弹或手榴弹的炸药部分换成了化学战剂。第一个用于战场的是德国的105毫米毒气榴霰弹,这种炮弹是德国一个叫纳恩斯特的教授研制的,它由轻型野战榴弹炮的高爆炸药弹壳重新设计而成,在弹体内的弹丸之间装进了对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能引起喷嚏的联二茴香胺盐酸盐粉末。”

“1914年10月27日,德军首次向新夏佩勒法军第2军阵地发射了3000发这种榴弹。由于法军毫无防护准备,德军首次使用获得成功,乘机占领了新夏佩勒。由于此种榴霰弹的毒剂装填量很小,刺激作用也不强,因而很快被毒性大的刺激剂炮弹所取代。”

“德国的第二种化学炮弹是根据塔彭博士提出的液体催泪剂配方研制而成的。塔彭博士是德国陆军元帅冯·马肯森参谋部一位将军的兄弟。这种化学战剂的配方是一澳二甲苯、二溴二甲苯的混合物。将其装入铅制弹药筒内,以取代105毫米重型野战榴弹炮弹内三分之二的高爆炸药。剩余的高爆炸药被用来炸开弹壳和弹药筒。并把其中的装填物散布开来,战剂的挥发度将足以造成一个强烈刺激的蒸气浓度。德国人希望它能产生惊人的效果,但是1915年1月在东线的波莫里,当这种武器第一次用于对俄军的作战时,尽管发射炮弹达18000发之多,其结果并不理想,也许是由于天气太冷而限制了毒剂的蒸发所致。然而,这一武器并没有被放弃,经改良后终于使它在较好的天气下广泛地应用在欧洲两条主要战线上,这种设计还成为后来德国许多化学炮弹的基础。在西部战线第一次使用此种化学炮弹是在1915年3月。大约与此同时,法国人也使用了自己的第一种化学炮弹。这种炮弹是由75毫米野炮榴霰弹临时改制的。在这种炮弹内,装的是另一种刺激剂——溴代乙酸乙酯。但是,后来由于法国合成该战剂的重要原料供应短缺,这一战剂以后被氯丙酮和其它更强的刺激剂取代。这时,德国人已意识到,在敌人阵地上散布几发刺激剂炮弹,只能起到扰乱的作用,刺激剂的价值随着使用规模的加大而提高。要破坏敌军的物资供应线或显著降低对方的战斗力,就必须在广大地区上,长时间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