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课堂上的邂逅(第3/4页)

“在这里,我还要讲一下,中国的中央集权专制社会的科举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在中国,科举取士做为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途径,激起了众多学者的学习热情。然而在儒学为正统思想的中央集权专制的社会里,科举以儒家经典为主,取士为维护中央集权统治服务。因而无数的宝贵人才被误导、被耗费;无数知识分子被造就成儒士,使中央集权专制得以持续发展。”

“中国的皇帝们很早就意识到,仅有儒学作为中央集权专制的思想武器还不足以巩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社会还必须为社会精英提供进入仕途的机会,将他们编织进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否则社会精英们将产生破坏中央集权专制的巨大破坏作用。象著名的三国时期,诸葛亮、徐庶、庞统等闲散的知识分子演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幕,显示了他们的巨大力量。不知是否有直接因果关系,到了隋唐时期,中国便出现了科举取士制度。”

“科举制度显然比看门阀出身更加公正,它为平民阶层进入仕途提供了途径。科学制度的本身并没有问题,真正的问题是科举主要考核什么科目。在中央集权专制的一统天下,诸子百家被罢黜,儒学被独尊以利于维护中央集权专制。儒学经典是考生重点研习内容;儒学伦理是考官判别优劣的标准。‘学而优则仕’以及进入仕途之后的丰厚收入形成对知识分子的强烈诱惑。为此,科举制度实行以后,全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被吸引到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科举制度成为向知识分子灌输儒家教义、向全国普及儒家伦理的强有力的手段。因此科举制度的实行比行政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命令更有效地罢黜了百家、独尊了儒术,使儒家这一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专制的学派不断发展、壮大,至今仍在发生作用;中央集权专制也成为中国‘天下一统’时期的主要政体。中国的科学技术也进一步进入了难以发展的社会环境。”

“在这样的科举制度实行后,中国的知识分子们终日忙于死记硬背古籍,以图做官发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一旦金榜题名梦想成真,官场的繁文缛节、明争暗斗又占据了他们主要的时间与精力,使他们很难再有精力与闲暇去思考有关科技的问题。而科学技术缺少知识分子去总结、去研究是不可能迅速发展的,技术没有知识分子去革新、去提炼,是不能进步的。于是犹如釜底抽薪,科举制度抽去了知识分子这一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干柴,使科学技术的火焰难以熊熊燃烧。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再一次受到了打击。到了明清时期,科举以八股文取士,进一步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造就出来了一大批思想僵化的官僚,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衰落。”

“考察一下明代的著名科学家的成才之路,我们就可以见到科举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危害。象徐光启,在中了举人的40岁以后才开始科学研究,成为农学、数学及天文学家;宋应星是中举人的47岁后开始着手编写《天工开物》。他们的青年时代耗费于科举入仕。因此他们难以取得与他们同时期的欧洲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李时珍14岁考取秀才后三次乡试未中举,这才放弃科举,潜心学医,因而在医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在这里说得刻薄一些的话,就是幸好李时珍早年弃学经医,如果他真的金榜题名、状元及第,则中国将很难有《本草纲目》这部伟大的医学著作。还有象徐霞客早年摈弃科举入仕的道路,在母亲的鼓励下,立志遍游名山大川,成为著名的地理学家。上述例子都表明了这样一种现象,即离开或完成了科举入仕道路的中国知识分子,才有可能在科技的道路上有所成就。可以说以儒家学说作为主要择仕用人标准的科举制度,误导、耗费了中国大量的、对科技发展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