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伟大革命领袖的梦魇(第4/4页)

化装成中国政府要员的迁政信在伊犁期间交往最多的是当地的官员。伊梨知事不仅陪同他“至东关、北关一带,督查民情”,又“登东梁高处,访金顶寺遗址”,还为他“设午宴”,吃西餐,“以彼卒业于北京俄文学校,时与西人接洽,颇习西俗故也”。

这件事从侧面反映出,由于沙俄曾经占领伊犁达10年之久,加之伊犁的俄罗斯人比较多,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已经受到深刻影响。迁政信在离开伊犁时,伊犁知事又把他一直护送到伊犁河以南,路上还为他“猎一野鸭”,当天住在维吾尔族老乡家,“晚烹日中猎鸭下酒,其味甚佳”。

迁政信在伊犁接触的第二类人是商人。他刚到绥定北关,当地官员就带着下属和“绅商十余人来迓。”在伊宁商会召开的劝导商民推行印花税的集会上,迁政信还见到了大名鼎鼎的维吾尔族巨商裕三巴依:“有缠商名裕三巴依者,当场指说县署,素无此项公布,语气蛮横,其刁悍为缠族所稀有。”迁政信由此看出两点:一是当地巨商的财大气粗,目无官府;二是反映出商民对于政府苛捐杂税的反感。裕三巴依当时是伊犁的首富,“有资二百余万银元”,是伊犁皮革厂的创办者,他倚仗着后台的庇护,曾经垄断了伊犁各大草原的皮毛交易。和仅次于他的另一位急公好义的维吾尔族大商人雅和普相比,他可以说是“一毛不拔者也”。雅和普“民国初元,以私人维持伊犁纸币,新疆省长杨增新曾为褒奖四等嘉禾勋章”,同那位“巴依老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迁政信在伊犁接触的第三类人是各地的维吾尔族首领和哈萨克族千户长、百户长。他离开伊犁取道那拉提前往南疆途中,得到了当地少数民族头面人物的殷勤接待。一方面因为镇守使署打招呼在先,另一方面新疆各少数民族素有好客风尚,对于他这样的“官员”当然优渥有加。一路之上,为他准备午餐的有儿密圩子、巴依托海、沙哈圩子、莫因苦札勒等地的维吾尔族首领陪护,接待他住宿就餐的则有体里米斯、大鲁隈、脱巴拉提等哈萨克族千户长、百户长。迁政信在伊犁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第一次体验了豪华毡房的舒适,以及“羊羔当饭”的“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