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曾经被遗忘的土地(第3/4页)

徐树铮回过神来,默默地看着少女深施一礼后退下。他看了看周围的人们脸上都是兴奋和激动之色,心里也不由得暗暗感叹。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和中国其它地方的人们一样,并没有什么不同。

如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在为回归中国而欢天喜地,但他们并不知道,将他们从俄国人的魔掌中解救出来的这位将军,现在正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危机。

“要是京里那边儿就是看不上将军,将军哪怕长驻于此,守此一方土地与百姓,也不枉此生了。”严式超似乎看穿了徐树铮的心事,开玩笑似的说道。

乌梁海人在古代属于哈卡斯部落,自称吉尔吉斯人,在唐朝及后来的时期征服了草原上的许多部落,后来逐渐衰落,直到13世纪初才作为蒙古人的先头部队重新登上历史舞台。蒙古帝国衰败后,这些吉尔吉斯人(已经混入了芬兰·乌戈尔人、蒙古人和突厥人的血统)从属于卫拉特蒙古大汗以及准噶尔汗,并逐渐以其居住的山脉为界,分为唐努乌梁海人和阿尔泰乌梁海人。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的战争结束后,一部分乌梁海人臣服于俄国,另一部分则居住在大清帝国境内。

为了加强对唐努乌梁海的治理,清朝仿照蒙古的行政结构,将乌梁海人编为旗和佐领。其中唐努乌梁海五旗归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阿尔泰乌梁海七旗及阿尔泰淖尔乌梁海二旗归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其间夹杂着属于喀尔喀王公及哲布尊丹巴的佐领。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中俄西北边界为“沙宾达巴哈至斋桑湖”,虽未勘定具体边界,却已将这条线以外的阿尔泰淖尔乌梁海二旗、以及唐努乌梁海的十个佐领划在界外。1912年外蒙“独立”后,俄蒙军队进攻科布多,勒逼阿尔泰乌梁海七旗归附外蒙,之后新疆方面出兵进援科布多,在俄国干涉下被迫与外蒙划定“停战界限”,这七旗也大多划入外蒙境内,只有扎哈沁旗并入了新疆。

唐努乌梁海五旗中,最东边的库苏古尔乌梁海旗直隶于乌里雅苏台将军,其余四旗分别为唐努旗(辖4佐领)、托锦旗(图吉淖尔旗,4佐领)、萨拉吉克旗(4佐领)和克穆齐克旗(10佐领),其中只有唐努旗总管拥有清政府发给的铜印,因此其他三旗(起初还包括库苏古尔旗)受其节制。光绪年间克穆齐克旗也获得了铜印,改由乌里雅苏台将军直辖。此外,三音诺颜汗部的厄鲁特贝子旗在唐努乌梁海地区辖有17个佐领,错居于克穆齐克旗境内;札萨克图汗部的杜尔赤王旗(大王旗)有两个佐领,达赖公旗和阿海公旗各有一佐领,分别错居于唐努旗境内。这些佐领是乾隆皇帝为奖励准噶尔战争中有功的外蒙王公而赏赐的。此外在库苏古尔旗西边还有达尔哈达沙比旗,为哲布尊丹巴活佛的沙比属民。

18世纪中叶,在准噶尔部完全被清帝国并入版图后,俄国哥萨克逐渐在萨彦岭构筑起一系列小要塞和哨所,从而形成了一条“阿巴根防线”,成为事实上的中俄边界。从那时起,属于被官方教会迫害的“分离教派”的俄国农民为了寻找“世外桃源”,就不断越过萨彦岭,偷偷来到唐努乌梁海境内定居。从十九世纪末起,俄国移民大量移入叶尼塞省和米努辛斯克边区,随后进入唐努乌梁海境内。当地俄国商人利用高利贷盘剥的方法,从当地各旗王公手里骗来了大量的土地、畜群和森林,建起了多座商站、庄园和居民点,这些居民点成为俄国殖民政策的前哨站,许多俄国移民从事狩猎毛皮兽、淘金、捕鱼、伐木等行业,还有许多俄国商人建立了拥有上千头马的大庄园。在叶尼塞河和贝木克河的汇合处,俄国殖民者在1914年建立起了名为别洛沙尔斯克(白沙皇城)的殖民统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