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暗夜的呼唤(第2/4页)

“银行的产生,据说最初是由为黄金、白银等硬通货提供保管服务的仓库演化而来的,人们由于持有和消费滞后的原因,需要把金属货币储存在货币仓库中,物主对存储品的权利,是以仓库存单为凭据,并可以随时取回黄金物品。”

“但后来人们发现,现实中的交易其实可以不必转移仓库中的黄金,只需要转移仓单就可以了,如此一来,货币的仓单就逐渐具备了货币替代品的功能,越来越少的交易是转移实体黄金,而越来越多的情况是以黄金的书面凭证等纸制品代替交易,这就是我们今天的银行存单。”

“随着银行的发展和人们对银行信赖度的提高,客户发现在很多情况下不必转移银行的银行存款,这是‘黄金’到‘纸’的第一步蜕变。收据,由于拥有银行账户上货币的要求权,只要写个指令给银行,银行就会把账户上的一部分货币转给某人即可。这种书面指令,就是‘支票’。中国的货币仓库最早就叫‘票号’,当时作为货币功能的银行存单,则叫做‘银票’。”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商人们把黄金存入银行,是为了寻求保管以备将来之需,应该付给银行保管费才对,而银行不仅不收保管费还付给顾客利息,而且存的时间越长,利息越高,这样的话,银行岂是不里外都赔钱?”

“据说最初是因为贪婪的商人发觉多数顾客并不是很快就取出全部的货币,也不会关心取出来的黄金是不是就是当初存进去的黄金,于是银行把仓库里越来越多的黄金做成新的仓单,借贷给别人以谋求暴利,也就是说银行发出去的书面凭证(或者叫票据)价值其实已经超出了银行实际拥有的实物货币(比如说黄金)的价值。但这里有个必要条件,就是来存钱的顾客足够多,银行才能做出更多的‘假存单’——放到现代语言里,就叫‘信用货币’。如果只有一个客户,存进去100两的黄金,估计银行除了收取该位顾客的黄金保管费外别无他法,因为顾客随时会取出自己的黄金。于是银行鼓励大家都来存钱,而且存的时间越长越好,好处就是银行付给你利息。当银行的实物黄金或者放贷的信用货币不够时,他们还可以从其他银行互相借还,这就是‘同行拆借’,借钱的一方要向另一方支付利息,这就是所谓的‘拆借率’。”

“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内,如果货币总供给量是100万两黄金,其中的60万两被存在了银行,银行发行等量的黄金存单,有效的货币供给量则是40万两黄金加上以存单形式存在的60万两黄金的要求权,总货币量没有改变。但是如果银行发行了包括存单在内的200万两的票据,那时人们拿着的200万的票据一齐到银行要求取回黄金,能取回200万两的黄金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而且银行马上就会倒闭,这就是银行的噩梦——挤兑。”

“为了防止挤兑的发生,银行多采用部分准备金制度。古典金本位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赞成100%准备金制度,就是有多少黄金就发行多少的票据,目前的黄金够用,不够用时可以体现在货币的购买力上。可现实的情况是,没有一家银行实行100%准备金制度。”

“如果银行准备金是10%,那么它就可以把剩下的储备盈余借贷出去,从借款人那里获得以新的存储形式存在的收入,信贷就创造了10倍的新的货币,这就是‘乘数定理’;如果要求银行用5%的储蓄做准备金,那么倍数就是1/5×100=20。”

“非100%银行准备金制度,是黄金货币化的标志,是黄金变成更多纸的第二步蜕变,也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一步蜕变。而信贷货币的产生,是关于财富定义扭曲的开始,也是人类贪婪和一切非文明现象的‘潘多拉之盒’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