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博弈海参崴(第2/4页)

作为俄国在远东的重要军事基地,这座被命名为“控制东方”的城市,一度是太平洋沿岸最为坚固的海岸堡垒之一。

1877年,俄国人便开始筹划在这个远东重要的港口修建防御工事,一年后,最初的海岸防御工程完成。此后又加固了海岸炮兵阵地,并在19世纪90年代构建了第一个濒海永久性防御工事。1899年俄国人又设计了一个系统的陆地防御工事方案,在这一方案基础上。俄国人不遗余力地从1900年开始构筑要塞的几个主要堡垒:1、2、3号堡垒,4、5号多面堡,以及三个眼镜垒,堡垒之间由有胸墙保护的堑壕相连。此外,在俄罗斯山脉和萨佩尼半岛分别修建了“俄罗斯堡垒”和4号要塞,这些防御工事与同期修建的旅顺口要塞可以说颇为类似。

由于海参崴要塞设防坚固,在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初步建设完成的海参崴要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直到战争结束,日军也未能占领海参崴。

从1910年到1916年,为了加强海参崴的防御力量,俄国人从乌苏里斯克到阿穆尔湾的绥芬河流域南岸修建了1至7号堡垒和数个要塞,在俄罗斯岛的南岸和东岸修建了9至12号堡垒以及大量的海岸炮台、反登陆有顶通道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新的要塞吸取了当时所有军事工程科技的成果,建造了很多设置良好的掩体和地下通道。

但时间到了1918年,日本人却兵不血刃的实现了占领海参崴的梦想。

1918年4月4日,有三个日本商人在海参崴“被俄国兵抢劫并杀害”,早有准备的5000名日本陆军士兵随即在海军的掩护下在海参崴登陆。日本人的行动让英国和美国十分恼火,英国政府指示停在港内的英国巡洋舰“萨福克”号派出海军陆战队员登陆,美国巡洋舰“布鲁克林”号也派出了水兵保卫美国领事馆。苏俄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抗议,要求日本军队马上撤出,但日本人置若罔闻,继续增兵,很快便占领了整个海参崴港。

英美两国对于日本人的行动即惊且忧,在英国和美国的联合压力下,日本人被迫同意由协约国——即英美法日华五国共同出兵的提议。日本政府随后发表了出兵宣言,规定进驻海参崴的日本军队为7000人,美军7000人,华军7000人,英法合派7000人,由日本掌握联合远征军的最高指挥权。但日军在海参崴登陆后,立即趁机与当地白俄武装勾结,深入西伯利亚内地,先后占领了俄国的滨海州、阿穆尔州和外贝加尔州,并在当地组织了亲日政权,企图以此屏护对满洲和朝鲜的统治,并垄断西伯利亚的市场和经济资源。原来为俄国所控制的北满地区也被日本“满洲驻屯军”趁机夺占。1918年8月13日,日军占领满洲里,9月6日占领了赤塔,9月9日占领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9月18日占领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到了10月底,在已是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展开的日军已经达到了92000人,是原计划出兵人数的12倍多。

日本人的肆无忌惮不但让美国和英国大光其火,也激怒了中国。美国政府和英国政府分别向日本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而中国国内要求收复故土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日本国内,原来支持日本政府出兵西伯利亚的日本国内舆论和元老们也转为反对,加上“米骚动”,致使日本寺内正毅内阁垮台。继而成立的原敬内阁随即表示愿意从西伯利亚撤兵。

原敬内阁打算减少在西伯利亚的日军人数,结果遭到了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的强烈反对。而到了1919年的秋天,“全俄罗斯最高执政”高尔察克海军上将的政府垮台,其部队向东方溃逃,苏俄红军追杀而来,结果日本参谋本部以“担心远东地区的赤化”为借口,使大井成元大将指挥的“西伯利亚派遣军”继续留驻。1920年3月21日,2000名苏俄红军攻入尼古拉耶夫斯克,于驻扎在那里的日军两个营发生了冲突,日军及当地日本侨民死伤千余人,日本领事石田虎松因而自尽。于是日本又有了出兵的借口,在参谋本部的要求下,日军随后占领了库页岛北部,“以保障日本侨民的安全”。此时日本在远东地区的驻军已经达到了1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