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钢铁挽歌(第3/4页)

而在猛烈的炮火之后,我看到了遮天蔽日的飞机,我发誓这是我看到的最多的一次。吴告诉我,这一次他们集中了650架飞机轰炸凡尔登。而刚刚在我眼前被火焰和浓烟包围的凡尔登,一瞬间又被火光和烈焰所笼罩,我发誓这绝对是但丁的《神曲》里面才有的情景。

密集的炮火和飞机轰炸持续了四个小时,早上9点,中国军队在晨光中发起冲锋。两万多的中国士兵排着松散的散兵线发起冲锋,他们有和德国人类似的带帽檐的钢盔,穿着也是和德国人类似的灰色军装。这种感觉如此奇怪,就好像是两支德国军队在相互厮杀。中国人的军官和军队最早就是接受德国人的训练,以至于他们至今都有着极为浓重的普鲁士风格,一样的严谨,一样的勇猛强悍。

军号嘹亮,战旗飘飞,一股股步兵从战壕里涌出,最先钻出战壕的排立即展开成散兵线,单兵和武器组之间的距离在5米以上,排长或连长在其部队阵形的中间靠后位置上指挥。每个营的先锋连除了原有人员外,均加强了一个班的工兵和一个从其他连队抽调兵员组成的强击步兵排,工兵的主要武器是3到10公斤的TNT炸药包,强击步兵的主要武器则是0?5和1公斤的攻击手榴弹,当然,他们也配备步枪和少量的子弹以自卫。在先锋连的步兵和轻机枪手向前挺进的同时,留在战壕里的重机枪手和迫击炮手开始从指定的射击阵地上向敌阵地上实施压制射击,为防止误伤,各营的展开区域之间留有50到100米宽的间隙,标准称谓是‘营攻击分隔线兼火力隔离带’,通称‘子弹通道’。

从后方发射的子弹从士兵的身边嗖嗖飞过,一波一波倾泻到敌方阵地上,远处的敌军阵地上,炮弹爆炸的闪光刺痛了进攻者的眼,刚走出战壕的士兵们可以同时听到身后迫击炮的射击声和一千五百码外敌方阵地上的TNT轰爆声。

德国人在前沿阵地并没有过多的顽抗,中国军的前锋很快突破了他们的前沿防线。德国人自然是不会放任中国军队肆意的进攻,战斗的争夺在一线主阵地展开。在中国军队刚刚涌出战壕的同时,德军布置在一线战壕里的机枪就开始向中国军队散兵线零星地射击起来,但中国军队压倒性的炮火遏止了德军的火力运用,反应灵敏的华军轻型、中型迫击炮迅速向暴露的德军机枪射击阵地开火,将其消灭或压制。但是德国人利用凡尔登原有的工事,设置了很多的防御设施,一旦被压制,马上就有替补的火力点出现。配备一线的速射炮以步枪的射速向中国军队的散兵线猛烈开火,给以行军步伐前进中的中国军队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遭到阻击的中国军队很快召唤火炮,对德国人的火力点进行压制。若干连队的精锐士兵被集结起来,手持轻便的自动武器,在下级军官的带领下,对德军的防线薄弱位置进行突击。

而德国人也做了对应的处置,他们将强击步兵,和精锐的步兵连队组成‘风暴突击队’,在中国军队的攻击波次之间和夜间发起反冲锋,大量的杀伤了突入核心阵地的华军部队。

为了夺取凡尔登外围的野战工事,完成对凡尔登的战略包围,中国军队冒着德军密集的火力,发起最后的冲锋。在冲近到距离战壕不到20码时,最精锐的战斗工兵被派到了第一线,他们纷纷投出了手榴弹,手榴弹爆炸的烟雾刚刚腾起,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还有冲锋枪,跃向敌战壕,不管战壕里有没有活人,先放一排枪,再挺枪乱刺,伤员亦不放过,非要连刺数刀,再用枪托砸碎脑壳不可——之前的战斗中,一个中国军队的下级军官就是在攻入敌军阵地后,被一名受伤的德军从后面用刺刀插进脖子里,不治而亡。

在有些地段,德军设置了完善的阵地和防御体系,依托房屋设施或特殊地势构筑了较为坚固的土木工事,其中甚至有水泥碉堡。炮火无法直接命中,光用手榴弹也不足以将其压制。战斗工兵在这时再次出动,两三名工兵时而匍匐,时而跃起,几卧几起,便神奇地移近敌军工事,在工事薄弱处或射击口附近放置一个或大或小的炸药包,点着引信后迅速奔离,闪光一过,碎木烂肉四下飞散,敌工事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