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火轮盘”通用机枪(第3/4页)

早在1908年的时候,广东制造军械的兵工厂就曾经仿制过丹麦的“麦德森”轻机枪(即当时人称的“轻机快炮”),开封兵工厂及其它地方兵工厂也有仿制,但由于仿制的数量都不是太大,未能有效的装备中国军队。在1915年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爆发后,在当时的陆军部次长徐树铮的指示下,中华民国兵工署向丹麦订购了两批“麦德森”机枪共计1200挺,并且打算让国内兵工厂自行仿制,因此还订购了多台机械。但在1915年8月,生产的全套设备及图纸在海路运输途中被得到了消息的日本军舰野蛮炸沉于海上。尽管国内兵工厂通过从其他途径获得生产图纸(清末时期所仿制过的剩余图纸)和对手头上的“麦德森”机枪进行拆解测绘仿制并取得了成功,但只生产出数量很少的“麦德森”机枪,最终未能大量生产。直到战争结束,“麦德森”机枪只在少数战场上出现过,起到的作用不大。

由于“麦德森”机枪性能可靠,故障率很低,故尔很受一些接触过它的中国军官的喜爱,而当杨朔铭打算给自己的部队配备新式机枪以取代笨重的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时,一些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麦德森”机枪,但因为射速较低,而且制造工艺复杂,技术要求又高,最终没有入杨朔铭的法眼。

而杨朔铭给出的设计方案,却是剽窃自几十年后德国人的一款极为优秀的设计!

“模样是有些不好看,但东西绝对是好东西。”厂方负责人象是知道军官们会有此一问,自信满满地一笑,说道,“杨将军当初设计的其实比这还难看,我们还进行了改进,杨将军要求的指标,没有一项没达到的。”

“打一下我们看看。”负责军需后勤的一位年轻军官彭庆中说道。

接到了命令的试枪手跑步上前,以极为熟练的动作架好了这挺通用机枪,开始朝着早就摆设好的标靶进行射击。

“嗤嗤嗤嗤嗤……”

伴随着仿佛撕裂亚麻布的怪异枪声,当最后一颗弹壳从枪膛里带着微烫的温热弹跳出来后,站在射击台后面的所有人都被这种机枪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威力震住了。

仅仅不到十秒钟,试枪手便将长长的上百发弹链全数打光,若不是试枪手在射击期间为了控制精度,中途进行了调整,几次中断了射击,这个时间很可能再提前。

彭庆中瞪大了眼睛,看着面前的靶子,此时立着的木质人形标靶已经被打得稀烂,而放置在旁边的沙包、砖墙、木桩等试射物体均被子弹无情的穿透,留下了令人触目惊心的斑痕,而放置在不远处的试验用模拟尸体也已经变成了喷血的漏壶。

“好枪!好枪!真正的好枪!”

“还真是‘枪不可貌相’啊!”

“就是!要是上次打倭寇就换装备了这种机枪,咱们那就是专业的收尸队,根本就不需要俘虏了,不管倭寇冲上来多少人,只要有几挺这样的机枪,我都可以不用迫击炮的支援就将他们全部放倒。”彭庆中两眼放光地看着眼前造型粗陋的通用机枪,感叹道。

“具体数据,说下吧。”一位军官赞叹不已的说道,“行的话,今天我就拿回去显摆一下。”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些机枪是经过改进后批量生产出来的,全枪含脚架12公斤,口径为7.92毫米,使用7.92毛瑟枪弹,既可以用250发弹链供弹,又可以换装80发弹鼓供弹,枪口初速每秒752米,每分钟射速为1000发至1500发左右,采用枪管短后坐方式进行自动复进,全枪长1270毫米,枪管长545毫米,有效射程850米。杨将军称之为通用机枪,因为射速快,火力猛,咱们这里的人管它叫‘火轮盘’。”

“为什么叫通用机枪?是不是既可以当重机枪用,也可以当轻机枪用?”彭庆中象是明白了什么,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