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胶州湾上空的初次见面(第2/4页)

为了加强奉天方向的兵力,段祺瑞调第二十师12000人入奉,分驻于新民和辽阳,以为支应。又陆续调集部队前往热河、察哈尔及绥远驻防,在段祺瑞的努力下,热河驻军增加到了近4万人,察哈尔和绥远驻军增加到了2万余人。

对比奉天方向,山东方向的局势无疑更为紧张。

在山东的中国军队,兵力也相当单薄,除了驻扎于潍县的北洋第五师10000余人外,再就是第四十七旅近4000人,除此之外,还有前、后、左、右、新巡防营共计20000余人,分驻于德县一带。而这些部队要面对的,是近6万人的日军和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

在交涉期间,由于日军在山东的暴行引起了山东军民的广泛愤怒,为了防止擦枪走火,在英国公使朱尔典的劝说下,袁世凯下令山东驻军后撤,尽量和日军远离接触,避免发生意外冲突。而为了防止日军以山东为基地窜犯中国内地,段祺瑞竭尽全力的调兵遣将,将北洋陆军第二师、第三师和一个重炮旅共15000余人陆续调往山东,并极力加强邻近山东的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兵力。为了防范日军可能对江苏的进攻,段祺瑞调南洋第一师、武卫前军共37000余人分驻于徐州和铜山,北洋第四师10000余人驻于南京。

在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之后,江苏将军冯国璋得知消息,立刻联合十九省将军联名通电袁世凯,指出“日款发生,亡国预兆”,倡议备战,表示“国璋等分属军人,必尽其军人救国之天职,凡欲破坏吾国领土之完全者,吾辈军人,必以死力拒之。”而在袁世凯尚且犹豫不决的情况下,冯国璋便积极在江苏境内展开布防。冯国璋将江苏原有的驻军大力扩充,将驻扎在江苏的第一、第七十四、第七十五、第七十六混成旅每旅不过5000余人的编制扩充到了10000人,将第四师扩充到了20000人,并修筑了大量的要塞堡垒,在一些较大的要塞,守军都达到了2000人以上。

为了进一步加强集中兵力,段祺瑞还向邻近诸省抽调兵力,他本打算把张敬尧的第六师调往郑州,但张敬尧和他耍了一个心眼,让名义上归第六师辖下的江西新编第五、第六混成旅和第六师一部一同北上,就算是向段祺瑞交差了。因而最后实际到达郑州的,是杨朔铭所部的赣军两个混成旅12000人。

听了徐树铮的讲解,杨朔铭的“超级电脑眼”不断的显示着这些部队的编制、兵力情况和指挥官,当他听到“武卫前军”几个字的时候,心念微动,眼中的光标不由自主的停了一下。

当杨朔铭看到这支部队的最高指挥官的名字竟然是“长江巡阅使张勋”时,不由得苦笑了一声。

自己竟然有可能要和臭名昭著的“辫子兵”头头蹲在一个战壕里,历史还真是会开玩笑啊!

总的来看,段祺瑞所做的部署还是相当有针对性的,而且在同日本决裂之前,这些部署大体上都到位了,证明他的备战工作还是相当有成效的。

其实正是因为军事上做了一定的布置给袁世凯增加了一些胆气,他才能够在仔细权衡利弊之后,最终做出了拒绝日本最后通牒的决定。

在军事会议结束之后,杨朔铭离开了陆海军统率办事处,他看了看表,对身边的一位随从点了点头,随从立刻掏出了一把小巧的信号枪,朝着天空打去。

“哪里来的飞机?”

在总统府里的袁世凯看到了天空中突然出现的四架飞机,不由得吃惊地问道。

“这是赣西杨镇守使的飞机队。”梁士诒对袁世凯说道,“听说他就是坐着这飞机来京里参加陆军部军事会议的,现在应该是走了。”

“就是送五十响盒子炮的那个年轻后生?”袁世凯想起了那支让他爱不释手的枪,“他现在就在飞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