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青岛之哀(第2/3页)

听着报告的袁世凯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他看着坐在周围一言不发的文官武将,不由得发出了沉重的叹息。

“真是欺人太甚!”袁世凯从椅子上站起身来,在屋子里来回地踱着步,“日本人这是摆明了想要占据山东全境!直逼我京畿腹地!居心险恶!居心险恶啊!”

“日人早就有图谋青岛之意,这一次欧战爆发,他们当然不肯放过机会。”袁世凯的首席谋士杨度摇头叹息道。

“总统如不愿日军继续深入,可命陆军进行抵抗。”陆军总长段祺瑞淡淡地说道。

“你上次不是说过,以我国军队之现状,只能抵抗四十八小时吗?”袁世凯有些恼火地转过头,看着这位北洋宿将,大声问道。

“仅以京郊各地及临近山东各军而论,确实仅能抵抗日军四十八小时。”段祺瑞答道,“如能集中全国能战之兵前来山东,以善战之将统一指挥,全力对抗日军,所能坚持之时间,当远不止此。”

“如总统欲与日人一战,蔡锷愿率云南健儿为前驱。”原云南都督蔡锷起身说道。

此时的蔡锷被袁世凯任命为全国经界局督办,是以未着军服,但他的举手投足之间,仍然是一派军人风范。

“坐下,松坡,坐下。”袁世凯来到了蔡锷身边,有些感动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国难当头,要是全国上下都能象你蔡松坡这样想,就好了。”袁世凯叹息道。

蔡锷本是袁世凯内定的总参谋长,但这一任命,却因为“二次革命”的关系,没有落实。

“现在我国国是初定,不应再轻启战端。”杨度说道,“何况这一次是英日两国联手攻击青岛德军,以我国目前之实力,尚不足以对抗日本,一旦激怒了日本人,以此为借口在我国沿海其它地方登陆,我海陆军又无力阻止,则我国所失,恐不止青岛一地矣。”

袁世凯转头看了看海军总长刘冠雄,众人的目光也随即集中在了刘冠雄身上。

“日本海军此次倾巢出动,掩护陆军进攻青岛,第一舰队有大小战舰二十四艘,负责警戒黄海,封锁胶洲湾掩护陆军登陆的为第二舰队,计有大小作战舰艇二十三艘,鱼雷艇十三艘,支援船只十五艘,声势很是浩大。”刘冠雄起身说道,“我海军虽实力不及日人,现已完成战斗准备,如总统决意对日作战,冠雄愿率海军拼死一搏。”

“海军舰型陈旧,又无一舰可与日人之大型战舰相角,去了只能是白白作了牺牲。”袁世凯摇了摇头,无奈地叹息道,“我海军仅有此有数之兵舰,还是留图将来吧。”

听了袁世凯的话,刘冠雄默默地坐了下来。

虽然没有人说批评和指责的话,此时身为海军军人的他,和陆军总长段祺瑞及在座的众位将领一样,感觉到了一种难言的屈辱和无奈。

作为甲午大东沟海战的亲身经历者,每当他回想起在“靖远”舰上指挥战斗的情景和当年牺牲的战友,心中就如同刀搅般难受。

在那场战斗中,中国海军还能够同日本海军面对面的对阵交锋,可到了今天,竟然连一战之力都没有了!

刚才的话,只是刘冠雄不愿意他人背后指责海军将士的愤激之言,他何尝不知道,如果他真的率海军出击的话,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

海军如此,陆军的情况,段祺瑞的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也许外人听来会认为他是在推脱责任,但刘冠雄心里清楚,段祺瑞说的是实情。

而对他一直赏识信任有加的袁世凯,何尝不明白中日之间实力的差距,因此才会发出如此无奈的叹息。

袁世凯“留图将来”之语,其实并不只是对他的安慰之言。

刘冠雄在出任海军总长之后,曾向袁世凯提出过一个庞大的海军建设计划,其中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10年的时间里,用2亿3000万银元建造8艘排水量28000吨、拥有10门356毫米主炮和16门152毫米副炮的战列巡洋舰的计划。对于这个在外人看来完全是“画饼充饥”的计划,袁世凯却表示了认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