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再遇图哈切夫斯基(第2/2页)

之前图哈切夫斯基同志率领他们闪电般的解放北疆、驱逐明帝国主义,现在又重新率领他们击退明帝国主义的反扑。图哈切夫斯基,成了苏军官兵心目中的战神。至少在部队,现在除了斯大林,图哈切夫斯基就要算第二号最受崇拜的人了。——在装甲部队,图哈切夫斯基在官兵心目中的地位,甚至已经在斯大林之上。

……

在南疆,明军南路攻势却是一路凯歌,像之前一样进攻顺利,节节胜利。平坦开阔的地形、公路、连绵的绿洲、再加上苏军南疆驻军并不是很多,主要是为了镇压反抗用,装甲部队不多。这都成了明军进攻的良好条件。

南疆和北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北疆基本上是牧区,主体民族是哈萨克,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基层社会结构比较松散。而南疆基本是农耕区,主体民族是维吾尔,大部分都过着农耕的定居生活,基层社会结构比较稳定。苏联之前的集体公社政策也好、现在的“饥饿武器”也好,在农耕区破坏力比在牧区大得多。因此,南疆的反抗一直都比北疆更为激烈。

现在明军攻打进来,各地也是相继大规模暴动。明军打到哪里,当地苏军要应付的第一件事先不是抵抗明军,而是镇压暴动。当然苏军有枪有炮,老百姓不是他们的对手。但这样一来,苏军却基本没有严阵以待的机会,起码不能根据军事防御来调兵,得根据暴动地区来调兵。防守计划全被打乱了。

北疆和南疆之间隔着高高的天山,很难相互调兵。苏军只能千里迢迢的从大后方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调兵,要横跨整个南疆,路途遥远,没有铁路。用公路运兵,苏军的汽车运力又远不能跟现在的明军比。因此在短期之内,南疆的苏军就处于一个非常孤立的境地。

从6月7日到6月19日,明军南路攻势在12天之内,推进了600公里,从吐鲁番横跨巴音郭楞,一直打进阿克苏。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北的绿洲走廊,已经被收复了将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