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磨刀霍霍(第2/2页)

第三,双方的战场机动能力。41年苏联战场的德军,机动性远远比不上现在的明军。至少明军现在准备投入远东战场的几十个师,不是装甲师就是机械化师,要不就是摩步师,都已经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和摩托化,已经百分百“轮子上的行军”了。而且明军在国内还有几十个摩步师。而在苏联战场上的德军,还是以步行和畜力运输为主。这不仅仅是战场机动力的问题,还对“进攻极限”影响甚大。同样是一千几百公里的战线长度,德军从波兰打到莫斯科,已经是强弩之末,无力再一鼓作气了。而明军从哈尔滨打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由于有了充足的机动运输工具,应该不至于到“强弩之末”的份上。

第四,双方的过冬准备。希特勒是相当乐观,满脑子都是秒杀苏联,压根没想过德军还会在苏联战场过冬的。以至于到了莫斯科城外零下四十度的时候,德军士兵还穿着夏装……而现在的明军很现实,知道苏联短时间解决不了,早就做好了充分的过冬准备。辎重车辆上装满了厚实的冬装,所有车辆也都换上了专门的防冻润滑油、汽油里也加了防冻成分,坦克、汽车、飞机的一些部件也都作了专门的防冻处理……

每个明军士兵都发放了防冻伤药品,还有一些寒冷地带常用的药品。明军部队也不断进行着“寒带驻守”训练,为了掩人耳目,美其名曰是“为了防范苏军入侵、部队要在东北驻扎过冬”,其实训练的内容不光是“驻扎”,还有大量的“进攻”……如何在寒冷的林海雪原里作战、如何保持体温、如何迅速的弄一个暖和的隐蔽处、如果在低温环境下负伤了该怎么办……部队卫生系统也进行了大量的相关训练……

虽然明军主要都是南方人,但是从统一战争的北方冬季作战看来,明军表现还是令人满意的,并没有因为是南方人,而出现战斗力大幅下降的情况。当然,冬季的山西和冬季的西伯利亚还是不能比的。这一点,明军有着清醒的认识,也有着很强的思想准备。

第五,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条——希特勒偏执、残酷的“消灭斯拉夫人”的政策,活生生的把战争初期箪食壶浆欢迎德军、成建制主动投奔德军的苏联军民,重新逼回了斯大林的怀抱。而明军,绝不会这样做。正相反,明军要“打土豪分田地”,优待投诚苏军官兵。凡是布尔什维克不能给苏联百姓的,明军都要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