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瀛台的囚犯(第2/3页)

被关在家里十几天、就要断粮的北京老百姓们,这一下仿佛是久旱逢甘霖,全城顿时一片欢腾。很多老年人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直接在家中对着皇宫的方向跪下,颤巍巍地叩头,口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还有很多人从窗口向外喊着“皇上万岁”。

当然,那些老年人大部分是真情实感。而趴在窗口向外喊“万岁”的,有多少是被安排好、喊给街上的外国人看的,就不得而知了。

12日中午,大街小巷上出现了第一批被准许上街采购的市民。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打着整齐的横幅,喊着整齐的口号。横幅上写着:

“恩同再造”、“吃水不忘挖井人”、“叩谢吾皇,叩谢朝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买菜”、“国有广武,生活不苦”、“吃上荤腥,全靠大清”……

大街上,零星的外国人和外国记者站在路边,用复杂的眼神望着这种队伍。外国记者的拍照收到了严格的管制,别的不能拍,只能拍这种打着感谢横幅的队伍。如果拍了不该拍的,则旁边一定会冲出来“流氓”,抢掉他们的照相机。

……

各路市民渐渐的都行进到了四个大菜场内。菜场内一共有十种商品:葱、姜、蒜、大白菜、白面、玉米面、高粱面、盐、豆油、蜂窝煤。其他的一样没有。而且价格也是由官府定的:玉米面两角一斤,白面七角五分一斤,大白菜一元一斤,盐两元一斤,豆油四块五一斤。

当然,这里说的几元几角都是指清洋,是银元。“一元”就是那种七钱四分的一枚银元。“一角钱”就是指一角银毫子,是一种小银元,十枚毫子等于一块大洋。而且,菜场里的官商明确规定:不收纸币,只收现大洋。

刚刚欢天喜地到这里的老百姓们,现在开始叫苦不迭。官商不收纸币这在他们意料之中,可既然用现大洋,竟还是那么高的价格——一斤豆油等于原来全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了。

最近一年,京师造币厂开足马力日夜印刷钞票,清洋的纸币不断贬值,吃穿住行等一切东西的价格都在飞涨。但要是按现洋算价的话,涨幅则很有限。很多地方都或明或暗地开始拒收纸币。尤其是各大垄断官商,虽然名义上仍然接受纸币,可一般没背景的小老百姓,谁也没那个本事用纸币从官商那里买来东西,一律得拿现大洋。而且官商找钱的时候,如果买者是老百姓,则一定会找给他纸币,不收还不行。

因为广武政变上台之后,深感根基不稳,生怕下面的统治机器不稳定,不忠于自己,于是除了大撒特务、半公开默许卖官鬻爵、用腐败拉拢军政官员之外,还使出了一条各大独裁者维护统治的最后手段:用印钞票的方法从老百姓手里抢掠财富,然后补贴给统治阶层。

具体手段就是多印钞票,然后把这些钞票用各种名目优先发给政府官员、军警系统等统治阶层。统治阶层花这些钞票的时候,这些大量钞票就会流入市场,使纸币贬值,同时拉高各行各业的价格。但是这时候,统治阶层的钞票已经花出去了,而且换回了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他们只赚不赔。而损失会转嫁到底层百姓身上。因为老百姓手里的钞票会同时贬值,而他们什么也没得到。这个过程等于从老百姓口袋里直接拿钱、然后分给统治阶层,使全社会财富快速往统治阶层集中。和明抢唯一的区别,就是中间用了“货币贬值”这个障眼法而已。而缺乏信息的老百姓,也只会把这归咎于“自己命不好”、“自己没本事”上去。

……

北京紫禁城的西侧,从北到南分布着三个相连的环湖皇家苑囿:北海、中海、南海。其中在南海的湖心有一座圆形的岛。这个岛很小,直径不过一百多米。岛上绿树葱葱,中间有几间宫殿。在后世,这个岛可是大大的有名——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