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角度就是装甲(第2/3页)

对于这种轻装甲的战车来说,抵御火炮肯定是不可能的,哪怕二三十毫米的小口径火炮也是抵御不了的。那是坦克的事情。这种情况下,装甲运兵车能不能抵御反坦克枪,就非常关键了。因为反坦克枪和火炮不一样。再小口径的火炮也是火炮,最矮也有半人高,高度显眼、战场移动不便,而且最少也要三四个人才能操作,比较容易发现和躲避。

但是反坦克枪就不一样了。它可以说就是一根管子,卧倒射击的时候基本没有暴露,不要太隐蔽。而且它和轻机枪一样,都是一两个人、必要时一个人就能操作,也很轻便,一个人扛了就走,转移、部署都非常快捷。它虽然口径有限、对坦克威胁相对不大,但是对装甲运兵车这种薄皮大馅的东西,威胁就非常大了。

……

这是一支德式的毛瑟反坦克枪,口径7.92毫米。口径和普通步枪一样大,但它作为反坦克枪,枪管更长,装药更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弹头是有碳化钨芯的著名“K型弹”。

向小强特地转头看了一下张绍衡。

张老爷子也是目不转睛地贴着炮镜,喉咙滚动了一下。看来他们还没来得及做这种测试,他也很是紧张。刚才做步枪和机枪试验的时候,张老爷子还神情自若呢。

不过难怪,这是装甲车,不是坦克。就算是坦克,以这个时代的坦克装甲水平,遇上反坦克枪都还是挺危险的事儿,别说装甲车了。

一声口令,外面反坦克枪“当”的一声枪响,远处的半履带车前装甲板蹦出几点火星。

向小强心脏紧张的砰砰的,转动着炮镜焦距,在装甲车的正面翻来覆去地找枪眼。但是找来找去,只发现车前头发动机盖装甲板上,有一条比较深的划痕,比周围其他子弹造成的划痕都显得有力。

他心中欣慰了。倾斜的装甲板起到了作用。7.92毫米碳化钨穿甲弹——跳弹了。

外面又传来高亢的“射击”口令。随即,枪声再次响起,炮镜中的装甲车前板再次迸出一道火星。向小强立刻用炮镜看去——

哈哈,又跳弹鸟。

再次射击。这第三枪打在了装甲车车顶的机枪护盾上。这次没多少火花,而且向小强马上发现,护盾上多了一个枪眼。

这次打穿了。要是战斗中,后面的那个机枪手就已经死了。

“嗯,打穿了,”旁边张绍衡开口了,眼睛还是贴着炮镜,声音尽量沉稳地说道,“机枪护盾打穿了。”

一个泰平记的专家马上接过去,神情自若地说道:

“喔,很正常。护盾只有8个毫米厚,而且斜角很小。嗯,很正常。”

向小强没有接茬,仍然贴着炮镜观测着。这对这些人来说,当然是常识。200米的距离、近乎垂直的角度,7.92毫米钨芯弹反坦克枪要再打不穿8毫米钢板,那……那向小强就要跟泰平记大量定制这种钢板,加装在明军所有坦克和长江防线上的钢堡上了。

王鹤翔开口了,轻描淡写地说道:

“护盾可以往两侧加大斜角。不要现在这样一块平板。这样近距离可能还挡不住反坦克枪,但远距离会好一些。”

张绍衡转过脸来,呵呵笑道:

“王大人说到点子上了。”

……

接下来又打了7发碳化钨子弹。其中5发打在车体装甲上,全部跳弹,没有一发打进去的。但是另外两发打在了机枪护盾上,全部打穿。

然后两名士兵又扛着一只更粗大的反坦克枪上来了。这是大明自产的12.7毫米反坦克枪。向小强知道,大口径反坦克枪,这也是未来几年反坦克枪的主流。

又打了10发,7发跳弹,3发打穿装甲板。

这个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在南京保卫战中,就有大明的疾风-33装甲运兵车前装甲无法抵御清军12.7毫米反坦克枪的问题。看得出来,这次疾风-36针对这个问题作了改进。加厚了3毫米装甲,加大了装甲板倾斜角度。于是,防弹效果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