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技术和人才(第2/3页)

“机首上,两门7.92毫米协调机枪;机翼上——两门20毫米机炮。”

宋如海和孙继业还没怎么的,王鹤翔又一次显出震惊的表情:

“怎么,装机炮……成功了?”

“成功了。”

向小强微笑着点点头。把机炮装到战斗机上,多年来一直是全世界各大战斗机设计师的梦想,但因为种种原因,技术不过关,战斗机上最强的武器一直只是机枪。但现在BF-109做到了。而且根据日后的实战看来,效果还不错。

王鹤翔喃喃地道:

“这真的是好东西……堪称革命产物……我大明一旦装备了这种战斗机,那么……江北的天空上,就不再会有清虏的飞机了。”

孙继业出于负责任,忍不住问了一句:

“大人,这些数据实在是……您确定可靠?”

“完全确定。”

“大人,”宋如海也觉得有必要盯一句,语重心长地道,“这些性能数据一定要真实可靠,一定,一定!我们引进这种飞机,是要靠大把别的代价换的!一定要确定!”

向小强理解他们的心情。但他更相信后世军迷的基本常识。Me-109初始型号的基本数据,这是最最基本的常识了。他郑重地点头保证:

“三位老大人放心吧。我这么说,关于这款飞机,戈林不知道的,我都知道。因为我们在巴伐利亚飞机公司里间谍数量之多、地位之高,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在这款飞机的实验室里,我们的间谍直接参与全程设计与最后测试。所以,放心吧。”

这么一说,三个人相互看看,都笑了。既然这样,那再没什么话说。

向小强又信心满满地说道:

“当然,这款飞机只是我们志在必得的技术之一。还有一些,比如容克-87俯冲轰炸机,德语念‘斯图卡’,这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的陆基俯冲轰炸机。各种性能比我们已经大显身手的‘鱼鹰’还好得多。这些技术,我们要彻底的得到。并不是拿来图纸就完了,我们要让他们在我们大明建立生产线,甚至分厂,要得到仿制的全部许可。我们要签订全程技术支持和升级的合同,当他们每研制出新型号时,我们这里就要第一时间跟上。”

其实要是较真的话,BF-109现在已经不是最先进的战斗机了。英国今年3月份试飞的喷火式,比它还先进。但喷火式大明肯定得不到的。即使在以往和英国如胶似漆的时候,也是很难得到的。

英国已经是个“成功人士”了,日不落帝国,世界大战的胜利者,属于既得利益者,想让他拿点好东西出来比登天还难。就算跟你关系好也白搭。而德国还属于“白手起家”的人,很渴望改变命运,对每一只伸向他的手都热忱地抓住。这种国家最慷慨,跟它交往,最容易以最少的代价拿到最好的东西。

……

“这只是技术上的,”向小强看了看他们,又说道,“还有人才上的。我们大明最强的是海军,其次是航空兵,最弱的是陆军。而德国恰恰相反,最强的是陆军。而且他这个‘最强’,还不是单从武器、兵力上来说的。1870年普法战争时,我们说它陆军最强。1914年世界大战时,我们说它陆军最强。1934年,德国恢复义务兵役制以前、只有10万陆军的时候,我们还说它陆军最强。德国的陆军强,强在一种传统,强在一贯高质量的训练,强在一种精神。

“相比我们大明陆军,虽然限于兵力,也实行精兵政策,但那只是相对于清虏来说,我们算精兵。和德国陆军比,我们还差得远。我们要求德国派遣大批的军官团来大明,进入我们大明陆军各级单位中。这并不是仅仅让他们给我们当教官,训练一下而已。都是二十世纪正规陆军,他们官兵懂的我们官兵全懂。我们要的是把德军的那种精神面貌、那种高标准严要求带到大明军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