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发飙(第2/4页)

向小强心中一凛,顿时从得意之中惊醒过来,沉吟了片刻,很认真地说道:

“三位老大人说的不错,我太冒失了……我知道陛下请三位带着我,就是担心我年轻,容易做出这种没谱的事情……三位放心,我下面不会这么冒失了。我没经验,还请老大人们继续教我。”

向小强态度这么好,三个老头看着都很满意,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在前往巴达维亚的航程中,向小强和朱佑榕不停地通电报。他知道了就在他离开新加坡的一个小时后,荷兰驻南京大使求见了外交大臣,代表荷兰政府询问,向小强在新加坡的讲话是否代表大明政府的态度。而外交大臣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大明政府就是这个态度。

而朱佑榕几乎全程收听了向小强的演说,她的态度是:语言过于粗俗,有损大明政府形象,不过策略很到位,态度也拿捏得恰到好处,对三位顾问予以口头嘉奖。

很明显,朱佑榕以为这次演讲是三位老顾问帮他定的调子、再由他加以发挥的,殊不知从头至尾都是向小强一人包办的。

向小强六点钟离开的新加坡,邮轮航速飙到了31节,预计会在夜里四点左右抵达巴达维亚。在从晚上六点到晚上十一点半的几个小时里,向小强和朱佑榕就像后世年轻人发信息一样,两人一封接一封的电报,不停的往来传递。还有十四格格的电报,也不断的传过来。船上的电台、还有向小强带的电台,同时忙成一团。

大明帝国怎样处理这件事情,牵扯到外交政策、和东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本来向小强一个军官是参与不进去的。但现在向小强手里有一张王牌:朱佑榕。现在内阁政府每一个重大决定都必须从朱佑榕那里走,而朱佑榕又一定会和向小强商量。这就形成了向小强在海外“遥控”朱佑榕、进而“遥控”大明政府的局面。即便不至于是“遥控”,也是相当大程度的影响。

这件事对于大明帝国来说,原本是可大可小。但向小强在尽力引导它往“大”的方向走。最稳妥的办法当然是摆平了北清之后,再放手处理荷属东印度,那样就算打仗也没什么顾虑了。……不过向小强知道自己只能在这个时空待五年,五年之内摆平北清希望显然不大。所以他要在自己还能影响大明帝国的时候,为南洋华人办好这件事。

就算不打仗、就算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那至少要让大明政府习惯不再害怕,懂得该出手时就出手,不会再被人家用一张石油牌捏得死死的。至于英美会有什么担心,向小强认为这和千万南洋华人的生命安全、长远地位比起来,只是次要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强大的海军就是为了保卫自己国家在海外的利益。假如为了让友邻放心,而把舰队圈在港里、不去保卫海外利益,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

2月25日凌晨三点半,永安公主号在荷兰领航小艇的带领下,驶进了巴达维亚湾。

向小强被叫醒了,揉着眼睛走上甲板,扶着栏杆环视巴达维亚湾。

黑夜中的巴达维亚一片黑暗。远处几个地方天空呈暗红色,借着火光能看到浓烟滚滚。其余的大片城市黑乎乎的,很少有灯光。

那几处天空被火光映红的地方,应该就是华人集中的街区。向小强双手紧紧抓着栏杆,目光阴沉地注视着那几个地方。

港内倒是灯火通明。灯光照耀下,是一片凄惨的景象。

大片华人坐在地上,黑压压地,哭声、惨叫声、呻吟声不绝于耳,就像战争中撤下来的伤员集中地一样。太多的人身上带血了,有的是自己的,有的是自己怀里垂死的亲人的。

港内已经有几艘轮船在装运难民了,有三艘是大明的,一艘是英国的,一艘是美国的,它们停泊在各自的码头上,船员们在舷梯下面帮助难民们上船。港内还有一些医务人员,戴着红十字臂章,正在救治伤者。他们大概是巴达维亚红十字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