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的勋业与行藏评狄百瑞《儒家的困境》(第2/2页)

狄百瑞从1930年代开始研究儒学,当时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儒学被认为是一个“没有前途的课题”(《前言》),而到他写作《儒家的困境》的1991年,儒学已经复活为西方道德哲学和社会学研究中的热门课题,无论出发点是历史的考察,还是现实的关怀,人们都希望从古老的儒学中获得新的思想资源。狄百瑞这本书的主要着眼点是历史,但他也偶尔谈及现实,他认为儒家君子所体现的三种主要价值中,“仁”和“学”还能在当今世界找到一席之地,而“礼”在工业化时代零碎的情感和忙碌的环境中已经很难挽回消亡的命运——三个支撑点中失去了一个,儒学的生命力和走向问题就很值得关注。

在目前国内学术界,儒学越来越热,各种讨论《论语》的书也不断涌现,有时甚至炙手可热。在这样的环境下,译介一些国外研究儒学的经典著作是非常有益的,至少可以让我们听到另一种声音,虽然其中的一些观点我们不一定同意,但是国外学者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无疑是有参考价值的。狄百瑞这本书在方法上的一大特点就是比较,将儒家的君子和希伯来的先知进行比较,并进而指出他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在《圣经》中,先知只是上帝的传声筒,上帝通过他与自己的子民对话;而对于儒家来说,是“天不言”,“圣人代天言”,这无疑更具有人文精神,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君子背上了一个沉重得多的道德负担,“儒家思想把以色列先知放在整个民族身上的所有重担都抛给了君子一人”,君子之所以要不断地(甚至经常是冒着生命危险地)去劝告统治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孔孟二人让君子与统治者共同为百姓的苦难负责。”(中文版27页)由此可见,君子比先知要难做得多;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曾子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这句话了。

原载《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