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名士之殇(第2/3页)

释不释放这个杀人凶手呢?

李膺一想到张成那无耻狡黠的嘴脸气就不打一处来,杀人放火,天理难容!

可要是不将他释放,就是批龙鳞、逆圣听,抗旨不遵啊!

李膺两难。

他在情、理、法之间摇摆。

最终,他决定以一己之力向邪恶势力挑战,以还世道清白,宣布把张成的儿子处死。

这下捅了马蜂窝了!

李膺不知道,自己这个决定,竟然使天下士人因此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儿子被杀,张成岂肯善罢甘休?!

他找到了大宦官侯览、张让等人,让他们替自己出个主意。

你想啊,张让的弟弟也是被李膺所杀,早对李膺恨之入骨了。

张让也想为自己的弟弟报仇,便给张成支了个招,要他让养子牢修上书,控告李膺他们结党,“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

当政的桓帝不问是非,将李膺等人关入北寺狱。

除了李膺之外,杜密、范滂和陈寔等被划为“党人”的二百多人被捕下狱。

杜密,字周甫,东汉颍川阳城(今郑州登封)人,与名士李膺齐名,时称“李杜”,太学生誉其为“天下良辅杜周甫”。

杜密少有厉志,曾任代郡太守、泰山太守、北海相、尚书令、河南尹等官职,为官清正,执法严明,对“宦官子弟为令长有奸恶者,辄捕案之”,是宦官的死对头。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曾任清诏使、光禄勋主事。

冀州饥荒,盗贼群起,范滂奉命按察,他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到了冀州境,守令自知藏污,望风解印绶去。

这次被捕,到了监狱,狱吏对他说:“凡是获罪系狱的人犯,都要祭拜皋陶。”范滂正色回答说:“皋陶是古代的正直大臣,如果他知道我范滂没有犯罪,将会代我向天帝申诉,如果我犯了罪,祭祀他又有什么裨益?”他这样一说,其他的囚犯全都不祭祀了。

陈寔,字仲弓,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曾任太丘长,故号太丘,后人称之陈太丘。他的六个儿子都很贤德,也很有名望,尤其是长子陈纪、四子陈谌,品德难分高下,陈寔因此赞:“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友情提示: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成语“难兄难弟”即出于此,本意是说兄弟皆佳,无可挑剔,并驾齐驱。)陈寔和这两个儿子并著高名,时号“三君”,又与同邑钟皓、荀淑、韩韶等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合称为“颍川四长”。这时他只是个太学生,因为有名望,也被划为党人,有人劝他逃走。陈寔平静地回答说:“我不能逃了,我逃了,大家的胆气就不那么足了。”说完,就收拾衣物,从容上京投案。

不过,也有一些识时务的党人,一看风头太猛,在民众的掩护下,逃跑了。

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刘表(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对这个哥们儿应该不会陌生,镇南将军、荆州牧,其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内纳刘备,称雄一方)。

太尉陈蕃愤然而起,说:“这次所搜捕的,都是饮誉海内、忧心国事、忠于国家的大臣,即令他们犯了什么罪过,也应该宽恕十世。岂有罪名暖昧不明,而遭致逮捕拷打?”他拒绝在党人的审讯记录上签字,极力替党人辩护,被革职。

党人的命运似乎无可更改了。

关键时刻,是窦武救了他们。

窦武上书桓帝,要实行大赦,释放党人。

在窦武的不懈努力下,延熹十年(公元167年)六月,汉桓帝大赦,释放了党人,但将他们的名字造册登记,分送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终身不许再出来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