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凉州三明(第2/2页)

刘志非常赏识段颎,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将其外放为护羌校尉,其渡南度、越绝岭、战罗亭,斩杀酋豪以下二千级,获生口万余人,虏皆奔走。此后,曾一年中连打一百多仗,自春及秋,无日不战,共斩杀二万三千人,俘虏数万人,投降的有一万余落。封都乡侯。

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今甘肃安西县东)人,其父为汉阳郡太守。张奂少时通习《欧阳尚书》,稍长,被调到东观(皇家图书馆)工作,后改任为议郎、任安定属国都尉。康寿元年(公元155年)南匈奴起兵攻汉,东羌出兵响应,进攻张奂的驻地。张奂营垒中只有二百多人,敌众我寡,可张奂毫无惧色,毅然率领军士出击,进屯长城。他一面收拢兵士,一面招降东羌,分化南匈奴与东羌的关系,最终取得了胜利。

延熹元年(公元158年),刘志调张奂担任使匈奴中郎将,进驻南单于的王庭美稷(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全面负责朝廷对匈奴事务。十二月,南匈奴与乌桓、鲜卑攻掠沿边九郡,火烧度辽将军驻曼柏(今内蒙古东胜北)的军门,引屯赤阬,与张奂的营寨烽火相望,张奂却若无其事地在营中读书写字,讲诵经书,军心自安。然后,他区别对待各路叛军,诱降乌桓,突袭南匈奴诸部,诛杀了休屠各(注:“休屠各”为匈奴一大部落名称)各部首领,重拳打击鲜卑,使边患很快平息。

以上三人,都属于凉州人,且表字都有个“明”字,京师称为“凉州三明”。

正是由于对“三明”的重用,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七月,段颎大破东羌于射虎谷(今甘肃天水市西),斩敌19000级,汉军阵亡仅400人,此战宣告了汉羌百年战争的正式结束。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十二月,刘志崩于皇宫德阳殿,享年36岁,谥号为“桓”,与“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相同,意思是“辟疆服远、克敬勤民”。

也许,在东汉朝臣的眼中,刘志就是他们的齐桓公。

的确,汉桓帝亲政的日子里,国内经济持续发展,对外作战连战连胜,在籍人口5600多万,比西汉任何一个时代都多,和盛唐持同一水平,达到了古代中国土地承载量的上限。

可以说,汉桓帝时代,是东汉回光返照的最后一缕余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