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这个女人不寻常(第2/3页)

刘祜这一年十三岁,虽然年龄偏大,但还易于控制,而且刘祜与和帝的血缘关系较近,又是曾经废太子的儿子,帝位本来就属他家,大家容易在情感上接受。

另外,邓太后想,刘祜是由自己提上帝位的,以后还能不对自己感恩戴德?

当晚,邓骘持节率人到清河官邸,用青盖车将刘祜迎接回殿。

第二天,邓太后在崇德殿封刘祜为长安侯,随即下诏,将其立为和帝的后嗣。接着又撰写了册立皇帝的诏命,宣布他是下一届国家领导人。

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呈上皇帝的玉玺。

群臣还没回过神来,刘祜已经正式即位,改年号为“永初”。

邓太后仍旧临朝摄政。

平心而论,邓太后的理政治国能力还是可以的。

她临朝称制以后,就连下诏令,大赦天下,赦免了光武帝建武以来因罪被囚禁的人,甚至连明帝、章帝朝被废黜的外戚马、窦二家也得到了宽赦。

她提倡德化,将不合典礼的各地祠官全部罢省。

又提倡节俭,减宫内服御衣物,严格控制稻米粱肉的消费,其本人的日常饮食,早晚仅一个肉菜,非常节俭。上林苑中用以玩乐的鹰犬统统斥卖,蜀、广汉二郡特供的器物一律叫停,宫中的奢侈摆设大量取消;离宫别馆储存的米面、柴薪,也全部省去。

在她的倡导下,宫中每年节省费用数千万。

对于宫中侍女,她经常亲自阅视,曾一次放还了五六百人。

对于各地郡国的朝贡献纳,她也减免过半。州、郡但凡遭遇天灾人祸的,一律减免田租。

所有的这些,让她赢得了无数赞扬的声音。

永初三年(公元109年)秋天,她患上了一场重病。

身边的人纷纷为她祈祷上苍,愿代她去死。

她知道了,很不高兴,命令大家只可祈福,不要妄生不祥之言。

在刑狱上,她精明体察,常能破除冤情。

在学术上,她白天上朝听政,处理国事,夜晚则诵读经史,孜孜不倦,还曾特选大儒刘珍与博士良史等五十余人,在东观校雠五经、诸史,并委任宦官蔡伦典掌其事。

在用人上,大力任用许多名士如何熙、李郃、陶敦、杨震、朱宠、陈禅等人。

当然,作为一名女性,她不便走出台前,只能隐身于后宫,在许多工作的处理上,不得不借助于自己娘家的兄弟。

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兄长邓骘任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的设置即始于邓骘)辅政,此后又为晋升大将军,常留禁中,太后常与之共议国是。其他的兄弟如邓悝、邓弘、邓阊等亦居官封侯,成为邓太后不可或缺的政治助手。

邓氏一门也因此一跃而成东汉历史上最为贵宠的外戚,史称“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

但和当年的窦皇后不同,邓太后能鉴戒历史的经验,她虽然倚重外戚,却对外戚加以束约,牢牢抓住大权,不受他人挟制。

她屡屡诏告京师一带各长官,要他们严厉约束邓氏家族,如有犯错者,法不容情。同时,她还创办了一所官学,以教授经书,专门下诏征召和帝之弟济北王、河间王五岁以上的子女四十余人,以及邓氏近亲子孙三十余人入学,并亲自督导,防止其子弟们生活过于骄逸。

而正是她注意“检敕宗族”,宗族成员也因此洁身自好,“阖门静居”。

邓骘等外戚亦多恭顺节俭,力谋为国,因此外戚并未成为祸患。

总之,在邓太后临朝称制的十几年时间里,虽然各种祸患接连不断,但邓太后都以她超人的智慧和才识采取了相应措施,将之一一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