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天下归心(第2/3页)

由于他的牌子响,广告也做得不错,“三辅老士大夫”纷纷来投。其中不乏如马援、班彪一类声望卓著的名士。

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大司徒邓禹兵入长安,曾经代表刘秀任命隗嚣为西州大将军。

对这个称号,隗嚣不做任何表示,默认了。

延岑部将陈仓人吕鲔拥兵数万,与公孙述勾结,多次进犯汉中,接替邓禹工作的冯异发兵前去征剿,冯异向隗嚣征兵,隗嚣也不拒绝,发兵相助,大败吕鲔。

刘秀高高兴兴地给他写了一封信,内有“慕乐德义,思相结纳,昔文王三分,犹服事殷”之句,非常客气地把隗嚣比喻为周文王,说当年周文王已有天下的三分之二,还仍侍奉殷朝,希望隗嚣效法文王,扶助汉室。信的最后,还特别强调:“自今以后,手书相闻,勿用傍人解构之言!”和隗嚣之间,书信不断,互有往来。

当然了,写信的时候,刘秀没有端领导架子。

按照礼制,天子只有对别国之主才称呼其字,刘秀对隗嚣称字而不呼名,亲呼其字“季孟”,而隗嚣派回的信使,刘秀总是以接待外交官的高规格礼仪给予热烈欢迎。

这样的人,能不能争取呢?

男女互写情书,到了一定阶段,就得捅破那层窗户纸了——结不结婚,您得有个准话。

鉴于之前已有过多封书信的交往,感情培养得差不多了,刘秀决定再写封信,来点真格的,试一试。

关中很多将领向刘秀上书,大谈攻打西蜀公孙述的理由。

刘秀把这些奏书集中在一起,连同自己写的信一起送给隗嚣,要隗嚣发兵攻打公孙述,以显示他的信义。

隗嚣会有什么反应呢?

刘秀等着他的回音。

不久,隗嚣回信了,盛言三辅势单力弱,北有匈奴威胁,不适宜谋取西蜀。

行了,知道了。

隗嚣的真实心思还是想割据一方,搞分裂、闹独立,不过尚处于观望阶段,仅此而已。

可是,刘秀还不想放弃,他知道自己的表哥来歙是隗嚣的同学、故交,就让来歙前往天水,规劝隗嚣到洛阳朝见,并许以重爵。

隗嚣见了来歙,只派使者到洛阳,深持谦辞,自言缺乏功德,只等到四方平定,就隐退回乡,拒绝入京。

好吧,这笔账先记下来,以后再算。

再说公孙述。

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哀帝年间,以父官荫郎,补清水县长(在今甘肃省境内)。他的父亲是河南都尉,觉得儿子年轻不懂事,生怕到了清水应付不了繁杂的政务,特地安排了一个干练的老部下随同上任。

不到一个月,老部下回来了,汇报说:“述非待教者也。”——你的儿子太牛了,哪用得着我们去教他!

事实也如此,公孙述似乎天生熟练吏事,是个做官的料子,在任期间,政事修理,奸盗不发,郡中人甚至以为其有鬼神相助。

王莽篡汉,公孙述受任为江卒正(即蜀郡太守)。

王莽末年,群雄并起,刘玄称帝,天下豪杰纷纷响应复汉,公孙述自称辅汉将军兼领益州牧。

刘玄更始三年(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公孙述自负蜀地肥饶,兵力精强,在成都悍然称帝,国号“成家”,年号“龙兴”。

汉朝以火德为主,崇尚赤色,“五德之运,黄承赤而白继黄”,王莽崇尚黄色,公孙述就尚白色,自称“白帝”。

其手下占据有巴郡、广汉、蜀郡、犍为、牂牁、越巂、益州、永昌、广汉等九郡之地,盛产稻米、布帛、丝竹,又少经战乱,在他的精心打理下,巴蜀之地,富甲天下。公孙述称帝的时间是刘玄更始三年二月,同年六月,他听说刘秀也称帝了,便遥称刘秀为“东帝”,为了展示自己定鼎天下的雄心,他在成都镌刻了天下全部十三州以及几百个郡的州牧、太守印章,遍置公卿百官,为一统天下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