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千里大逃亡(第2/3页)

长安在蓟县的西南,只要沿着西南方向走就行。

一行人晨夜南驰,舍食道傍,有时吃饭都是在马车或马背上边走边吃,历尽艰辛,穿越涿郡、范阳、唐县,到了下曲阳,由于前方有王郎的军队,只能向北取道卢奴、安熹、安国,改向东南方向逃窜。

在安平国饶阳县(今河北省饶阳县北)境内,刘秀一行慌不择路,误走误撞,到了县境西北部的无蒌亭。这是一片荒芜之地,四下了无人烟,刘秀一行又冷又饿,想停下来找个地方歇息,却发现已经迷路了。

他们分头在附近探路,却完全找不到落脚的住所。

在这荒无人烟的野外,天寒地冻,别说睡觉,只怕稍一打盹,就会被寒风冻死,与世长辞。

眼看暮色渐起,刘秀一行马乏人困,再也挪不动半步了。

最可怕的还不止于此,当初从蓟县出逃时所带的干粮已经全部吃完了,现在,他们得饿着肚皮过夜了。

大家横七竖八地躺卧在杂草丛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说话。

凛冽的寒风中,又面临着饥饿的折磨,他们第一次真切地感觉到距离死神竟是这么近!

有人想,这个时候,如果能喝上一碗热热的小米粥,该多么幸福啊!

然而,冷酷的现实告诉他,这只能是奢求!

刘秀非常现实地对大家说,既然大家都走不动了,那就躺一会儿,但千万不要睡死,明天一早就赶路。

随着夜色一起降临的,还有夜露、寒霜。

太饿了,太困了。

只有体验过这种滋味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饥寒交迫”一词所描述的痛苦。

也不知过了多久,刘秀在迷迷糊糊中闻到了一缕诱人的香味。

这种香味越来越浓烈,越来越摄人心魄!

刘秀彻底醒了,他发现,有人跪在他身旁。

他擦了擦眼睛,一看,是冯异。

冯异在轻轻呼唤着他,跪在冯异后面的,是邓禹、贾复、铫期、王霸……

大家全都醒了。

原来冯异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罐豆粥!

不错,就是豆粥,还冒着腾腾热气呢。

刘秀一骨碌爬了起来,用力掐了自己一把,确定这不是做梦,不由得又惊又喜,好你个冯异冯公孙(注:冯异字公孙)!真有你的!

他招呼大家从车上取出用餐器皿,分而食之。

这一顿粥,对逃难人员来说,堪称这辈子尝过的最美味的食物。

第二天启程前,刘秀还回味犹甘,对着大家说:“昨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

刘秀一行人马不停蹄,末路狂奔。

史称他们“晨夜兼行,蒙犯霜雪,天时寒,面皆破裂”。

过了滹沱河,来到下博城西,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三岔路口,该往哪个路口走呢?

就在他们惶惑之际,一个白衣老人像是从地里钻出来一样,站在他们面前,指路说:“信都郡的人依旧忠于大汉!他们在为长安朝廷守城!由此往南走八十里路,即可到达!”

刘秀往南逃亡,其实目的并不是回长安。

虽然他的身份是刘玄册封的“破虏大将军行大司马事”,但一旦回到长安,就等于在河北白白兜了一圈,又回到原地,重新被刘玄控制。

所以在逃亡过程中,凄凄惶惶,不知将归何处。

现在的整个河北,基本都归附了王郎,他们更是看不到任何出路。

突然听说还有一个信都郡(今河北衡水西南)打着大汉的旗号在苦苦支撑,不亚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信都!信都!除了信都,我已别无选择!

到了信都,我就可以亮出我“破虏大将军行大司马事”的身份,将信都的指挥权夺过来,以信都为根据地,在乱世中站稳脚跟!

喜出望外的刘秀当下不再迟疑,领着邓禹、冯异等人往信都飞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