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贻笑千古的啼哭救国论(第2/3页)

可悲啊!

如果王莽还有一点理智,就应把这个该死的崔发吊起来打一顿,打他个下半生生活不能自理。

都什么时候了,出这种无稽的办法,不是寻开心吗?

可王莽实在是无计可施,觉得这不失为一个好点子,便率群臣到南郊,一把鼻涕一把泪地仰天痛哭,哭诉道:老天既然授命于我,为什么不显灵消灭反贼?如果是我不对,又为何不降雷霆劈死我?

哭得满脸五花八道,上气不接下气。

他还让京城中的儒生百姓,早痛哭晚祷告,由政府备好食物招待,异想天开地指望老天显灵,拯救大新王朝。

他说了,凡是哭得非常悲痛和能背诵告天文书的,都给官当。

于是,在等待覆灭的日子里,长安南郊天天都在开展以哭为主题的超级大派对。

前前后后有五千多名泪腺比较发达的“哭喊达人”走上了仕途。

更始元年(即地皇四年,公元23年)十月初一,汉军攻入长安,王莽狼狈不堪地逃到渐台。闻讯追来的百姓将渐台包围了数百重。初三,王莽被商人杜吴杀死,校尉公宾就斩王莽首,数十人争砍王莽尸体。

新莽王朝宣告覆灭,汉军取得了反莽斗争的最后胜利。

在这样的大胜利跟前,刘玄仍然保持清醒的头脑,他虚心纳谏、认真听取臣下的意见,对归附于自己的新莽官员及各种地方势力进行招抚,并派使者四下招降那些尚处于观望态势的割据势力。他宣谕说:“先降者复爵位!”

这个政策相当高明,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招降了大大小小数十支割据势力,将兴复汉室的大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然而,就在全国各地的招抚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却经常有一些不愉快的事发生。

比如说,被派往上谷郡的使者就把招抚工作搞砸了。

上谷郡的太守是扶风人耿况。

耿况听说新皇帝来招安,马上摆酒迎接,并且把自己的官印绶文(即官职任命文书)奉交使者查验。

使者只管喝酒吃肉,收下印绶,并无下文。而耿况还巴巴地等着使者执行刘玄“先降者复爵位”的政策,发还印绶,原职叙用。

使者一顿好吃好喝下来,醉了。

第二天,酒醒,却没有归还的意思。

耿况没办法了,只好派人向使者要,使者却顾左右而言他,不给。

这下问题严重了。

刘玄到底是什么意思?

耿况勃然变色,却隐忍未发。

郡功曹寇恂二话不说,立刻勒兵入见使者,追讨印绶。

使者不知死活,破口骂道:“我乃天子使者,你一介功曹,竟敢胁迫我吗?”

寇恂大义凛然地答道:“非敢胁使君,只为使君的表现失当。今天下初定,使君建节衔命,郡国无不延颈倾耳,以待圣命;使君到了上谷,却出尔反尔,失信于天下,将来又如何能够号令其他郡国相从呢?”命人夺了印绶,归还耿况。

类似上谷郡的事件并不是少数。

耿况及耿况以外的很多人从此对刘玄的更始政权大感失望,更始政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新莽垮台,河北诸郡一片混乱,陷入了无政府状态,各地豪强割据、独立为政。而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河北诸地并州、幽州、冀州三刺史部辖区,幅员辽阔,土地肥沃,与匈奴、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地区接壤,位置十分重要。不仅如此,河北三郡也是百年以来盛产粮食、布匹等物资的基地,是西汉、新莽王朝的重要经济支柱地区。可以说,除了司隶校尉所直辖的京兆、冯翊、扶风等长安三辅以及河南、河内、河东、弘农诸郡以外,河北是当时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之一。

为了得到这片地盘的统治权,就必须派一名得力干将担任大汉政府河北地方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前去做好宣慰、平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