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一战成名(第2/3页)

严尤尝试着和王邑沟通,他说:“仗,不是这么打的,《兵法》有云:‘围城必阙’,围城要留出一个缺口,让被围之人看到生路,从而丧失抵抗的信心,一旦他们从城里逃出,咱们就可以从后面撵着他们的屁股打了,有残余的贼众逃到了宛城,宛城方面也会大感恐怖四散奔逃的。”

王邑拉长了脸,拒绝了他的建议,表示,让敌军逃出,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这样,城里的汉军上上下下只有一个心思,坚守待援,等待刘秀的救兵!

可是,刘秀到底怎么样了呢?

那天晚上,刘秀出了昆阳南门,才走半柱香的路程,看见前面人影幢幢,知道是王邑、王寻的大军,便不敢声张,放慢马步,懒懒散散地过去。其时莽军正忙着安营扎寨,黑暗中对零零散散的十几个人并不以为意,刘秀一行提心悬胆,乘间而出,等远离了昆阳才恣意纵马,驰骋奔腾,赶往郾城、定陵。

然而,救援工作并不顺利。

郾城和定陵的将领目光短浅,只看重自己的性命和家里的财宝,在他们看来,昆阳现在就是一个巨大的屠宰场,去了只能陪葬,还救什么救?能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半地就不错了。

他们多方推托,大找不发兵的客观理由。

这个情况,刘秀早已料到,他笑了笑,说:“从举起大旗和拔出刀子那天起,昆阳和郾城、定陵都是拴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王莽的性格,大家都很清楚,昆阳失陷,谁也跑不了。真的,你们可以选择见死不救,守好你们的小窝,捂紧你们的金银财宝,千万别给敌人割去了脑袋,脑袋没了,再多的金银财宝也没用。可是,你们若跟我回昆阳破敌,获得的财物非止千倍万倍,而且还能名垂青史呢。”

各位将领摸了摸脑袋,一跺脚,干了!

刘秀搬来的救兵不过万余人,这点人马,老实说,还不够王邑塞牙,能不能解昆阳之围,大家心里一点底也没有。

到了昆阳城下,一看莽军旗帜蔽野,埃尘连天的阵势,很多人心里直打鼓,解什么围?这不是飞蛾扑火吗?

刘秀看出了众人的担心,神态自若,笑着说:“莽军人虽多,却已师老兵疲,不过是等待屠宰的猪羊,大家先不忙着动手,且看我如何杀贼。”说完,领着一千名骑兵前去挑战。

刘秀判断,王邑大军正在专心致志地攻打昆阳,自己人少,他们一定不会放在心上,更不会让四十三万人同时调转枪口对付自己,所以这一场挑战还是有把握取胜的。

但愿吧,但愿此仗得胜,援军的信心、士气就会大增了。

刘秀猜得不错,王邑听说背后来了一千多人挑战,很不以为意,打发了几千人前来应战。

刘秀一看敌人人数不多,正中下怀,挥军发起冲锋。

他本人一马当先,如同离弦之箭直插敌阵,手起刀落,“斩首数十级”。

后面的将士一看刘秀这么生猛,无不热血沸腾,胆气横生,高呼杀贼,跟着奋勇杀敌,“斩首百千级”。

这一战结束,大家无不对刘秀刮目相看,交口赞道:“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

此后,连战连捷,援军的斗志越来越旺盛。

但单单这样,还是难以撼动王邑大军的根本。

刘秀决定给王邑下一剂猛药。

他接连派人往城里送信,每一封信里,都只有四个字:宛下兵到。

这些信有的顺利送入了城中,有的半途被莽军截获。

城里的汉军看了这四个字,无不两眼放光,惊喜若狂;而城外的莽军看了这四个字,则唉声叹气,大为沮丧。

这四个字包含了两层意思,“宛下”,即宛城已被攻下;“兵到”,意为由刘 率领的汉军主力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