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PREFACE(第3/3页)

不肯与皇帝攀亲做驸马之事,早在光武帝朝也发生过,光武帝刘秀想做媒把自己的姐姐湖阳公主嫁给太中大夫宋弘,却被宋弘以一句“糟糠之妻不下堂”婉拒了。杨乔比宋弘猛多了,以死明志,可谓刚烈。

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发生在同一朝代,绝非偶然,乃是王朝社会风气所致。

又如,东汉人特别看重人的道德品行,李膺“风格秀整”,所以人们都以能到他家为“登龙门”。郭泰性明知人,好提携后辈,其周游郡国,曾在陈梁间行走,遇雨,头巾的一个角堕下,人们慕其高义,争相效仿,纷纷把自己的头巾折一角,称“林宗巾”。郭泰与李膺同舟共渡洛川,衣冠诸儒在河边围观,车辆达数千辆,他们对郭李二人“以为神仙焉”,无不心向往之。

“党锢之祸”事件中,不但有陈寔、李膺、范滂这类名士坦然赴死,就连张奂、皇甫规这类手执兵权的国家高级武官也纷纷弃官请狱,可见人奋忠义,乃是社会风气使然。无怪唐代柳冕称:“后汉尚章句,师其传习,故其人守名节。”

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从张俭逃亡事件中,则能更真切地彰显这一点。

官府到处缉拿张俭,张俭困迫遁走,沿路看到有人家就去投宿。天下百姓重其名行,冒死保护他、收容他,结果造成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的惨象。但保护行动并未因此而停止,人们依然热心地接待张俭,直到他平安地出了塞外。

对于广大收留、保护张俭的人来说,张俭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道义。

在他们看来,维护道义是义不容辞的事。

所以,东汉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整体道德水平最高的时代确是名副其实。

梁启超称:“东汉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为儒学最盛时代。”一语得之。

时间已经迈过了近两千年,现在,每当我在纸上写下与东汉有关的文字,似乎就能看到窦宪和班固站在巍巍的燕然山上,高声唱颂着属于他们的《燕然山铭》,歌声穿越时空,不绝如缕,绵远而悠长——“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