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七章 好日子(第2/3页)

虽然他们知道,洋人付的工资是每月九块大洋,派遣局要扣下一块大洋作为使费。但是考虑到汇款的汇水,以及在海外,遇到纠纷都要靠这个衙门帮衬说话,这一块大洋的真也就不去计较。

事实上,阿尔比昂每位工人支付的报酬,是每月十一块大洋,另外两块,则由赵冠侯与经手的阿尔比昂员工两下均分。随着工人越来越多,两方的好处就越来越大一干阿尔比昂工作人员,都得到了好处,工作做起来,也就更有劲头。

山东本土的工厂,亦处在忙碌之中,之前迁移的厂房,需要回迁,机器设备刚刚安放完毕,就要开足马力生产。由于薪资待遇以及相关福利的优惠,山东算是共合技术人才的理想居住地,随着战前,山东推出技术人员、军人以及正府工作人员退休制度后,吸引力更为提高。

即使这种制度被一部分人诟病为“培养懒汉的温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正策一出,其他省分工厂主,就面临很大压力。自己要么跟进,也实行类似的制度,要么,就得坐视手下人的逃离。像是河南巩县兵工厂,即使是有大总统的关照,甚至拉了一连兵来值勤,也没防住技术骨干潜逃山东。只为了晚年有人给自己养老,就有的是人愿意到山东工作。

这一制度,甚至吸引了洋人的注意力。本来山东就有大批铁勒、普鲁士技师,随着战争的结束,松江等地的洋人,也开始大批的流入山东。他们收起了骄横,也不再提出各种额外要求,因为洋人在山东已经不吃香了。太多的同胞,导致洋人行情一路看跌,彼此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的是整个群体收入都被拉下来。

毕竟,谁如果提出高工资,就意味着求职肯定失败。加上山东跟洋人打交道时间长,对于洋人并不陌生,想要浑水摸鱼的水货,很早就被发现并剔除。最终得以录用的,大多确实有一定技术,且要价很公道。这些人基本都是没什么回国希望,准备长期生活在中国。山东的基础设施,生活环境,跟泰西比已经非常接近,某些方面甚至犹有过之,这些洋工人,也愿意献出自己的忠诚。

有了这些洋工人的加入,不管是设备运转,还是机器维修,都更为顺畅。原本认为被认为徒有其形,难得真髓的工业,也在这些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开始蹒跚起步。

战前,由普鲁士投资,中普合办的山东铁厂,现在已经成为中国、阿尔比昂两国共同持股企业。实际上,阿尔比昂人所占的股份并不多,也很难左右工厂的走势,只是借这面虎皮吓吓人。

对于这座工厂,原本看好的人不多,毕竟离开泰西技师,很少有中国人能玩的转那些设备。随着青岛袭击,普鲁士工人指望不上,这工厂也就很难开的起来。可是在山东开出的高待遇,以及对普鲁士国民的优厚条件面前,这些技工的罢工并未持续太长时间。

山东战争甫一结束,工厂的高炉就开始朝外喷吐黑烟,黑色的烟,从白到夜,始终不灭。汉娜及其同伴在山东的努力,为赵冠侯省了很多力气,大批矿脉被勘探出来,且勤劳的普鲁士人,投入了资金与设备,把矿井搞的有模有样,山东只需要稍加恢复,即可让矿井恢复产出。

那些同事因为汉娜的关系没被难为,他们中一小部分选择回国,大多数人,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山东。有了这些勘探队员,山东的矿石得以重见天日,而丰富的矿脉,又吸引了大批资金投入,让金钱回笼的比想象中更快。

赵冠侯为汉娜成立了一家矿业公司,除去负责矿脉开采以外,另外也监督矿石的采购。在专业领域,汉娜的能力可称为出色,加上大批技术人员做帮手,以及足够的责任心,成为赵氏铁厂极为重要的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