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深山古寺(第3/4页)

“皮水?”明空和尚弄不懂这个词是啥意思。

“嗯,《金匮要略》有云:『皮水其脉亦浮,外证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跟你这病症完全一样,所以是皮水。”

柯尧嘴里嚼着一口饭,问道:“哥,啥是皮水啊?”

“《诸病源候论》有云:『肾虚则水妄行,流溢于皮肤,故令身体面目悉肿,按之没指而无汗也。腹如故而不满,亦不渴,四支重而不恶风是也。脉浮者,名曰皮水也。』简单地说,就是肺、脾、肾的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以致水气泛溢皮肤,而出现的水肿。”

杜文浩这番话让老方丈和明空和尚都瞪大了眼,其余僧众也都停下筷子听他解说。

杜文浩续道:“明空大师这皮水之证,是肺气壅塞失于通降,脾气虚弱失于运化,所以水液停留,泛滥为害,这是本虚标实之证。水不行则肿不消,肿不消则正气不复。所以要先理上焦壅塞以治其标,然后益中焦之虚以复其本,如此标本同治,才能有效!”

中医理论认为,肺、脾、肾都具有运行水液的功能,其中,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而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一旦肺、脾、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甚至导致水肿。

肺气运行水液输布障碍主要是因外邪侵袭而致肺气的宣发作用失常,故临床上多用宣肺利水法来治疗,这叫“开鬼门”,也比喻为“提壶揭盖”;而对脾气运化水液障碍,一般采用健脾燥湿和健脾利水之法。如果两者同时出现障碍,治疗上必须有先后顺序之分,要先宣肺行水,疏通出口,水液有了出路,水肿才有可能消停,然后再调理脾气,重新启动其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恢复肌体运化水液的功能。

杜文浩道:“前医用了八正散等清热利水药,忽视了本证属于本虚标实,在治其实时却妄伐其虚,水气自然不能运化,反而使脏腑更加衰弱,病也就好不了。”

杜文浩当下提笔写了两付方子,柯尧放下碗,凑过来问道:“你开的什么药啊?”

杜文浩拿起第一张方子:“苏叶、防风、杏子。本来《金匮要略》说了,皮水之证,要发汗。发汗最好的当然是麻黄。但现在是酷夏,本来就汗出不止,再用麻黄,只怕会脱阳,苏叶等这三味药,只会微微出汗,主要作用就是宣肺行水。──明空大师,你服了这三味药之后,小便会通畅,身体会出微汗,这是在把体内停滞的水液散布出去。不必惊慌。”

明空接过,连声称谢。

杜文浩又拿起第二张方子:“这是六君子方加减,去了甘草,加了苍术、厚朴、炮姜和熟附子,等第一方的药吃完之后,就吃第二方的药,后面这药,要浓煎温服,另外,用上述这几位药制成丸剂,每天未时服用。吃完再照方拣药接着吃,一直到完全痊愈为止。记清楚了吗?”

明空连连点头,接过方子。交给要好的僧侣吃完午饭后进城买药。

老方丈也连声感谢。只是不知道疗效如何,所以也只是礼节性的。

下午,杜文浩带着柯尧、李浦,在一个小沙弥带领下,在寺庙附近转了转。

小溪潺潺,密林幽幽,让他记起了小时候在学校的礼堂里看《少林寺》电影的画面,还有电影中的优美的插曲,当时很是在学校流行了一段时间,“月出青山坳,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那古刹的钟声,雄伟险峻的山势,深幽的隘谷,葱茏的森林,还有那肃穆的庙堂都给他极深的印象。

转完回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

杜文浩失血后身子极度虚弱,很有些困顿了,寺庙的斋饭没什么油水,吃了脚下更加发飘,又不能杀鸡宰牛,所以只吃了小半碗,便告辞回禅房准备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