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铁马冰河(1943年5月~1943年12月)(第3/11页)

就在这时候,日本人的曼德勒歼灭战却开始了。

4月初,饭田祥二郎跟随牟田口廉也第18师团进入同古。

挑起七七事变后不久,牟田口即晋升少将,任关东军司令部部附、第4军参谋长,1941年春出任第18师团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率部攻打马来亚半岛,现在又转向缅甸作战。与牟田口同来的,是日后在滇西给中国远征军造成极大伤亡的第56师团。

饭田的作战计划是:以第33师团为左翼,攻取仁安羌后,向曼德勒以北迂回;以第18、55师团为中路,直逼缅甸中部的交通枢纽曼德勒,与进行迂回的日军一同将中英军队围歼于曼德勒;又以第56师团为右翼,作为奔袭部队,去占领缅北的腊戍(中国远征军归国之路上的要点),寻机攻入中国的云南。

在日军攻势下,西线英缅军一路后退,被压制在仁安羌一带。此地位于曼德勒西南217公里的伊洛瓦底江畔,在缅语里意为“油河”,事实也是如此,仁安羌是缅甸重要的产油区。面对日军的进攻,英国人向中国远征军呼救。4月16日,英缅军第1师进入仁安羌,第17师和装甲第7旅则进入仁安羌以东地区,并开始爆破当地的油田。

罗卓英和史迪威派孙立人新38师赶赴仁安羌解围。

在淞沪战场上受伤的孙立人,到香港进行治疗,出院后,参加武汉会战,后奉命重组税警总团,长时间在贵州都匀练兵。1941年12月,以此为基干组建新编第38军,归张轸第66军指挥。接令后,孙立人立派刘放吾(黄埔军校6期,湖南桂阳人)第113团驰援英缅军第1师。

此时,由东面杀来的日军第33师团作间河联队已迫近仁安羌,将未及渡河的英缅军第1师师部及师直属部队包围。这是4月16日入夜的事。经激战,刘团在英缅军装甲部队和炮兵的协助下,于20日下午3点一度将日军击退。孙立人在前一天亦亲带陈鸣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队1期,上海人)第112团驰援而来。但此时,日军第33师团主力也赶到了。因战局整体恶化,孙立人无法得到第5军配合,最后只能率部转移。日军随之在4月21日占领仁安羌。在此之前,英国人趁机向西北潜行而撤入印度,留下来的中国军队却陷入急速恶化的缅甸战局中。

坏消息主要是第56师团带来的:4月29日腊戍失陷,5月8日密支那被占,曼德勒在此前一周早就丢了。

史迪威要远征军向印度撤退,司令长官罗卓英表示同意,作为副司令长官的杜聿明坚持撤回国。甘丽初第6军和张轸第66军主力算是幸运,虽然七零八落,但不少人还是辗转回到了中国境内。接敌最近的戴安澜第200师、余韶(行伍出身,湖南平江人)第96师、廖耀湘新22师以及第66军孙立人新38师,想走就没那么容易了。杜聿明向戴安澜、余韶、廖耀湘以及孙立人下令:各寻路线,自行回国。

这个命令是要命的。

密支那被占领后,日军切断了中国远征军的归国之路,杜聿明等人被迫转走野人山。这是关于远征军败走的最普遍的说法。实际上,如果杜聿明想回国的话,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集结部队直接攻击密支那,在那里夺路而走。因为占领密支那的日军有限,如果杜聿明硬攻,未必不能冲过去。事实是,坚持回国的杜聿明没进行这个选择,而是避开了当面的日军,并把所有的火炮等重武器扔下,进入了野人山。

戴安澜的第200师在掩护军部转移时,渐渐与杜聿明军部失去联系,5月18日通过一处公路时,遭到了日军的伏击,戴安澜胸腹部中弹,8天后殉国,第200师残部经过九死一生,最终经南坎以西艰难回到中国云南;余韶第96师也渐渐离军部越来越远,但后来该部侥幸退到国内;孙立人拒绝了杜聿明的命令,带着他的新38师在审时度势后,撤入了印度,兵力相对没受太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