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危情之年(1942年3月~1942年9月)(第2/11页)

在此之前的2月初,蒋介石应英国人之邀访问了印度。这次访问使得中英关系似乎有接近的迹象,但后来的缅甸战事告诉我们:并不是那么回事。

1942年3月1日,蒋介石飞抵缅北腊戍,看着自己的部队入缅荡寇,并召开了中美英军事会议,罗卓英、杜聿明、甘丽初、张轸以及英国有关将领出席。在这里,蒋介石第一次见到了史迪威。

开完会,蒋介石飞往昆明,从那里转赴重庆。除蒋介石和机组成员外,当时机上还有宋美龄、侍从室第一处处长林蔚等五人。由于日军已攻入缅甸,为缩小目标,专机是单飞的,没任何战斗机护航,但这样做十分冒险。

怕什么来什么!升空后没多久,就接到地面英国人发来的电报:“在你们身后,有37架日军飞机正尾随飞行,相距约20公里。”

机长脑门上瞬间就渗出一层汗珠,犹豫片刻后他将险情告诉了蒋介石。

蒋听后问了一句:“还有多长时间到国境线?”

机长回答后,蒋介石便叫他自己处理。从不干涉飞行是蒋介石的一个原则,当然,他想干涉也干涉不了。机长除了叫飞机爬高加速外,没别的办法。同时,开始给大家分降落伞。6个乘客,只有5个降落伞。宋美龄的随从蔡祺贞就分不到了。

后来宋美龄回忆:“我的女侍开始哭了,我告诉她不要担忧,我说降落伞的设计可以载250磅,我们两个合起来还不够那个重量。我说,如果我们跳伞,我们可以互相紧紧抱住,两个人同用一个伞飘下去……”

这是比武汉会战那次更要命的遇险。

与敌机相距20公里,这个距离放在地面看来很遥远,但在天空中,那就是一会儿的事儿。而且,缅北都是崇山峻岭、密林深谷,就算跳了伞,也无法保证安全无恙。但不跳伞,一旦日机逼近,必定机毁人亡。

日机逼近了,但还没到能开火的距离。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大片乌黑的云层出现在飞机前下方。惊喜的飞行员驾机急速下降,一头扎入乌云中。后面尾随的日机见失去目标,而且已接近中国云南边境,于是集体转向,掉头飞回去了。

只说中国远征军。

远征军的前锋是杜聿明的第5军,第5军的先头部队则是戴安澜的第200师。

仰光陷落的前一天,戴安澜带着部队赶到小城同古,以掩护远征军主力在同古以北的平满纳集结。此时守备同古的英缅军已经撤走,而第5军后续部队又跟进缓慢,且右翼英缅军又不断西退自保。第200师顿成孤旅。

这时,日军第55师团的两支联队已包围上来!

在第三国,中日两军又交手了。在随后12天的厮杀中,第200师跟鬼子打了个平手。对日军来说,这是他们攻入缅甸乃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东南亚遇到的最激烈的战斗。但由于缺乏友军配合,第200师实际上是劳而无功的。

为了保护部队,杜聿明在没得到史迪威和罗卓英同意的情况下,令第200师撤出同古,并希望在平满纳进行会战。

对于杜聿明的擅自撤军,史迪威感到无法接受,在飞到重庆向蒋介石汇报战情时,他表示自己并没获得实际指挥权。蒋介石则向其保证今后将领们一定会服从他,随后带着史迪威飞抵曼德勒,在这里再次召开中美英军事会议,布置杜聿明构想的平满纳会战。史迪威开始倒是认同杜聿明的平满纳会战,这个没什么作战经验的美国人也想趁机露一手,但英国人只关心如何把部队安全地转移到印度。结果,一味自保的英缅军不断西退,使第5军主力右翼的暴露面更广,而左翼的中国军队又被日军突破,平满纳会战最终成为纸上谈兵。史迪威又筹划了曼德勒会战,但这个计划因被杜聿明认为不具有操作性而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