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长城上的希望之门(第4/14页)

随着中国收藏家、古董商数量成倍增加,竞买人在艺术品方面的投入也水涨船高。买家之一是总部位于伦敦的“美术基金”。2009年,该基金的报告称,它出售财产的平均回报率是34%。最近,它又设立了中国艺术品投资组合基金,根据基金经理对其资产评估,该基金获得了13%的收益。如王女士记述,目前,类似基金在中国层出不穷,其中包括西陵集团、中国民生银行、诺亚财富管理公司、泰瑞艺术基金、上海天物馆艺术基金等。关于中国艺术作为长期投资的功与过,王女士引用了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经历,那是所能找到的主要艺术基金的唯一案例。1974年,该基金指定用4000万英镑(3%的股份)购买艺术品。“该基金持有那些藏品几乎长达二十年。”她写道,“1989年,该基金卖掉了所持有的中国文物,创下了一个销售纪录,包括一尊唐代陶马,以374万英镑卖给了一位日本古董商。此例虽然有明显的例外性,但通过这个简单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品,特别是中国艺术品,从长远看确实能够挣钱,但是短期行为未必如此。”

然而,有一句世界通晓的拉丁语老话:caveat emptor。翻译成汉语,便是“买者自慎”。目前火爆拍卖会的竞买号牌上,应谨慎地贴上那句套话。打个比方,你着迷于一件清代珐琅彩瓷瓶,据说它独一无二,有官窑款,估价为10万至15万美元。但是,它是真品吗?是被盗文物吗?有合法身份吗?它引发的激烈竞标,是否属于拍卖行私下安排的自吹自擂?在拍卖行业内部,那种做法被称为“假拍”。

因此,2014年4月,当一件明代瓷器拍出创纪录的3630万美元时,真是让人大吃一惊。那件瓷器在香港拍卖,被描述为“鸡缸杯”。如《华尔街日报》报道:“长期以来,鸡缸杯一直深受中国富人的喜爱。中国的古典文献,对那种小型瓷器有过记载,称贵族和帝王为得到一个鸡缸杯,不惜一掷千金。”香港拍卖的鸡缸杯,为一个瑞士家族拥有,是已知现存19件鸡缸杯中的一件。据说,除了4件在外国人手中,其他所有鸡缸杯都被博物馆收藏。那么,究竟是什么,把鸡缸杯的价格捧上了天?

鸡缸杯的买家,是中国理财家刘益谦。2013年,他的资产估计为9亿美元,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最富有人士排名中位列第200位。刘益谦从未上过大学。起初,他在上海打工,属于白手起家。在财富积累过程中,他不但成了一名干劲十足的收藏家,目前还在一家私人博物馆(门票9美元)展示自己的珍藏。“我没有某个专门的领域,”他对《纽约时报》的戴维·巴尔博扎和乔娜·凯赛尔说:“只要是中国的东西,我都收藏。”然而,刘益谦的热情,在高价购买鸡缸杯时,却在无意间引发了一场暴风雨。刘益谦用运通百夫长卡为鸡缸杯付款,刷了24次(因此赢得了4.22亿积分)。拿到鸡缸杯后,他把那件小瓷器用来品茶。刘益谦此举的形象传遍互联网,招来了劈头盖脸的愤怒炮火,指责他亵渎了一件国宝,表明他还是一个乡下人。“就这么一件小事,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刘益谦为自己辩护说,“乾隆皇帝用过它。现在,我也用过了它。”

欢迎进入中国艺术市场。从另一方面说,它如同一场化装舞会。人们知道它,却对它的来历和跳舞者一无所知。中国艺术市场如此复杂,如此妙趣横生,以至于2013年,《纽约时报》派出明星记者团队,包括本书前面引用过的两人(均常驻中国),研究写出了3篇系列文章,题为《竞拍文化》。文章汇集了大量主要新闻报道、专业图表、录像和数据分析,描述了一个不久前没有真正艺术市场,并将其视为意识形态禁区的国家,如何赢得了世界声誉。2003年至2012年,中国国内的文物艺术品拍卖收益飙升了9倍。2012年,艺术品拍卖额达到了89亿美元,超过了当年美国的81亿美元(尽管2012年以后,中国的前述拍卖收益经历了下调)。中国大陆不仅出现了350家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收藏也成了一种社会时尚。2013年,电视上出现了20个“真人秀”节目,“提供收藏建议和文物鉴定。午夜电视导购节目,则极力推销知名大师学生的创作作品,信誓旦旦地称以2500美元购入,转手便可大赚一把。广告宣称,今天购买的观众,能立刻获得10万美元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