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角逐金牌(第2/8页)

1915年,布伦戴奇年仅26岁,便创建了布伦戴奇公司。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布伦戴奇申请参加美国军械兵,未能如愿。之后,他加入了其他公司,从事快速军事设施建设。战后,“风城”芝加哥经历了现象级的大繁荣,其背后的推动力多种多样,包括禁酒(使有组织犯罪发了一笔横财)、北美五大湖区船运、重要水道和航道、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网、汹涌的谷物市场、新工厂、畜牧场扩张、爵士俱乐部、脱衣舞会、洪水般涌入的移民、优秀的大学(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以及芝加哥引以为豪的著名作家、诗人(如海明威、卡尔·桑德堡、拉德纳、赫克特、门罗),等等。低调地称自己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报纸”的《芝加哥论坛报》,对上述情况均有记述。“美国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城市,它叫芝加哥。”1926年,眼光敏锐的英国访客丽贝卡·韦斯特,在给桑德堡诗集的序言中写道,“芝加哥是一座雨色城市,大理石高楼直插云霄。灰色湖水波浪起伏,浩如大海。湖边是荒芜的土地,黄褐色蒿草疯长过膝。城中有一个购物和办公区域。抬眼望,在方圆十来公里的范围内,高楼大厦黑压压一片,一部细长的电梯跨越凌乱狭窄的街道。一片十几平方公里大的畜牧场,散发着难闻的臭气。”

在芝加哥无与伦比的建设大发展期间,布伦戴奇对该市崛起的城市天际线,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1923年至1928年,芝加哥每年的新建设投资,超过了2.5亿美元,1926年的峰值达到3.66亿美元。起初,布伦戴奇的公司,主要集中于建造公寓楼,其中许多成为了芝加哥北岸大道黄金海岸的亮点。随后,他又承建了十几座办公大楼和众多酒店,包括海德公园南岸大道的滨湖酒店(成为该市政客、盗匪、来访社会名流的主要聚集地)、银行、乡村俱乐部,以及伊利诺伊州威尔梅特的巴哈伊灵曦堂。布伦戴奇最值得炫耀的工业建设项目,是福特汽车公司的总装厂房,那是一栋面积接近100亩的单体建筑,用掉了15万袋水泥。最初,那栋巨型厂房用于大规模生产福特T型车,后来转而生产福特公司的其他车型。1950年,从该厂房驶出了154244辆汽车。

随着经济泡沫破裂和华尔街股市大跳水,布伦戴奇的收益也难逃厄运。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他的所有经营活动消失殆尽。然而,布伦戴奇巧妙娴熟,最终穿越了四面楚歌的困境。1932年,他成立了洛亚诺克地产公司,并通过该公司,拿下了那些拖欠工程款建筑的所有权。用布伦戴奇的话讲:“你就算不是个奇才,也会懂得要以白菜价买垃圾公司的股票和债券,之后坐等上涨。我只是有些小运气而已。”布伦戴奇拥有的不仅是运气。长期负责管理布伦戴奇艺术收藏的,是雷内·伊冯·勒费布尔·德阿尔让斯。几年后,布伦戴奇向他讲过一个故事: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布伦戴奇曾与芝加哥一位亲密同事见面。两位朋友开始掰着手指头,计算当时他们认识的人当中,有多少人自己寻了短见,“结果是高达50人”(之前,布伦戴奇对卓别伦讲过同样的故事,那时的人数是40人。布伦戴奇补充说:“有意思的是,在那些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练过体育”)。

在美国新政时代,布伦戴奇与许多努力奋斗的企业家一样,不赞成美国公共事业振兴署的建设项目和社会保障事业,担心那会使美国走向社会主义。在外交政策方面,布伦戴奇与《论坛报》出版人罗伯特·麦考密特上校的看法基本一致。在每周一次的无线电广播中,上校严厉批评各种形式的自由主义。布伦戴奇与上校一样,也是狂热的孤立主义者和美国第一委员会的著名成员。1940年8月,作为芝加哥“阻止美国参战委员会”联合主席,布伦戴奇邀请了查尔斯·林德伯格,他们在“军人运动场”向大约5万名志趣相投的信徒发表演讲(珍珠港事件发生后,那两个委员会土崩瓦解)。布伦戴奇反战情绪慷慨激昂,以致傻帽儿似的接受了一份邀请,他竟然在“德国日”集会时,到纽约的麦迪逊广场发表了演讲。之前,他对活动的赞助者“德裔美国人支持纳粹同盟”一无所知。布伦戴奇的演说引发了一片赞同的尖叫,他宣告:“我们身处美国,可通过观察、研究德国经验,学习到很多东西。”他郑重其事地滔滔不绝,“如果我们要保护自由和独立,就必须采取措施,让我们的爱国主义永不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