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性格造就命运(第2/5页)

第二,表面上看来,周王不但把原有的土地还给了他们,还把大骆一族的土地也赐给了他们,真是王恩浩荡啊!但仔细一想,这些土地从何而来?不就是靠秦人自己血战,从西戎手中抢回来的吗?

秦人从不仰赖别人的恩赐,他们的命运只能靠自己的双手争取。

从历史上无数的事例来看,成功人物最重要的共同特质,就是“百折不挠”。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随时有可能卷土重来。这样的氏族,这样的人,往往才是最可怕的。

秦人这次虽然成为“西垂大夫”,但请各位在封号前帮他们再加两个字。没错,他们仍然是“炮灰西垂大夫”。

一九八○年出土于山东滕州的“不其簋”,铭文记载了周宣王派虢季子白率军战胜猃狁,虢季子白在班师回朝后又命不其率兵追击败退的猃狁,再次取得胜利。现代学者通过考证,认为铭文中的不其就是秦庄公。倘若这样的结论可信(也有学者对此持反对意见),那么可以看出秦人如何在周人的要求下,不断与戎狄进行血战,以求得一席生存之地。

庄公……生子三人,其长男世父。世父曰:“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遂将击戎,让其弟襄公。

庄公生了三个儿子,长男叫世父。按宗法,世父本来是法定的继承人,将来会继承父亲的爵位和土地。但这时世父却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世父说:“我的祖父秦仲被西戎杀了,如果我不能杀了戎王为祖父报仇,我就终生再也不回秦邑。”所以世父就带领着军队去进攻西戎,而把继承人的位置让给弟弟襄公。

我希望各位借此好好看看,秦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一个原本可以坐上族长宝座的人,宁可不要安享权力富贵,而选择了孤军杀进西戎报仇,这是血性多么强烈的一族!这又是多么可怕的一族!

当然,各位光读这一段,未必会产生和我一样的强烈感受。我们不妨拿时代相近的另一个人来做比较。在《史记•郑世家》中,记载了这么一段故事:

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幽王以为司徒。……为司徒一岁,幽王以褒后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

郑桓公名叫姬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父。宣王把他封在郑这个地方,使他拥有自己的领地成为诸侯。而幽王更任命他为司徒,司徒仅次于三公,是周的“三有司”之一,可以说是位高权重。这个人在当了一年司徒之后,发现幽王因为宠信褒姒,政治倒行逆施,诸侯纷纷背叛王室。

如果你是郑桓公,面对这样的局势,请问你该怎么办?

身为血缘最近的王室宗亲,身为天下有数的诸侯,身为位高权重的大臣,在国和家都处于风雨飘摇的危殆之时,你该怎么办?

于是桓公问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

郑桓公跑去问太史:“王室的祸患事故这么多,我要逃到哪里才能免于一死?”

秦人的子孙在最困苦最艰难的时候,仍然不忘记雪耻,要用血性去跟他的敌人拼斗到最后一刻。周人的子孙安享荣华富贵数百年,到国家有危难的时候,所想的第一件事不是如何匡扶国家,而是要逃到哪里去才能使自己免于一死!

如果只是拿世父和桓公两个人相比,或许会觉得桓公实在比世父聪明。但如果秦人和周人个个皆是如此,各位不用占卜,也可以看出这两族未来的命运。

谁将兴?谁将衰?谁将成?谁将败?太史公说读历史是为了“稽其兴坏成败之理”,为什么秦国必能崛起,为什么西周必然衰亡,各位从这里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