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作者生平和作品简介(第2/4页)

在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前夕,她前往美国,采访宇航局的宇航员和技术人员,并亲眼目睹了他们的工作,见证了他们试验失败时的沮丧和成功时的喜悦。通过这段经历,她写下了《倘若太阳泯灭》(SE MUORE IL SOLE)一书。这是那次旅美之行和采访过程的详细总结。为了写作该书,她采访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工程的总设计师冯·布劳恩。此人原来是纳粹德国的科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设计过V2火箭,以轰击伦敦。该书以日记体谈及人类的未来、人类对月球和其他星球的探索以及空间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1967年,受《欧洲人》周刊的派遣,法拉奇作为特派记者,前往越南南方进行采访,从而成为意大利第一个战地女记者。她跟随越南南方军队和美军在枪林弹雨、炮火纷飞的第一线,冒着生命的危险,给报社不断发回报道文章,见证了那场战争的极度残酷性,强烈地谴责了美军和越南南方政权。她在七年的时间中,为报道那里的战况,曾先后十几次前往越南及其邻国。她在那段时间所写的日记被汇编在一本名为《一无所有及其他等等》(NIENTE E COSI’VIA)的书(1975年由里佐利出版社出版)中。在此期间,她还曾应邀去越南的河内,在那里采访了武元甲将军等重要人物,并与美国战俘交谈。在她所写的文章中,既抨击白宫的外交政策,也表达了对越共政权的批评。当战事转移到柬埔寨时,她又去了金边,对红色高棉和西哈努克亲王的情况作新闻报道。她在河内和金边时所写的文章被汇编在一本名叫《西贡及其他等等》(SAIGON E COSI’VIA)一书(2010年由里佐利出版社出版)中。可以说,该书是《一无所有及其他等等》一书的续集。作为战地记者,她也还先后去过印度、巴基斯坦和中东,报道这些热点地区的武装冲突。

1968年中期,在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被白人种族主义分子枪杀和美国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遇刺身亡之后,她暂时离开前线,再次前往美洲。同年10月2日,在奥运会前夕,她前往墨西哥城,报道大学生为抗议军警占领校园而举行的示威游行。军警开枪,数百名学生死亡,当时,在现场采访的法拉奇也中弹受伤,人们以为她已死亡,将她抬到停尸间,后被一位神甫发现,才得以侥幸获救。

1969年,法拉奇再次前往美国,见证了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发射升空。在以男性为主的新闻界,她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和犀利的文字写下的新闻报道深受读者的青睐。这不仅使她在意大利本国名声大震,而且扬名海外。阿波罗12号宇航飞行指挥官,身材不高的康拉德曾专程前往纽约拜访法拉奇,求教日后登月时该说何话。鉴于美国登月第一人尼尔·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飞跃的一大步”,才思敏捷的法拉奇于是建议他说:“对尼尔来说,是一小步,对我来说,是一大步。”后来,这位宇航员果然听从了她的建议,说了此话,并将法拉奇幼时同母亲合影的一张照片带到月球上。法拉奇将这段时间的经历写成一书,名为《在月球上的那一天》(QUEL GIORNO SULLALUNA)。

1973年8月21日,法拉奇结识了希腊抵抗上校政权运动的领导人亚历山大·帕纳古里斯。两人一见钟情,倾情相爱,同进共出,成为恋人。无奈命运不遂人意,1976年5月1日,在一次神秘的交通事故中,帕纳古里斯不幸罹难身亡,从此阴阳两隔。正是为了怀念他,她在托斯卡纳家中照看卧病在床的母亲期间,写下了小说《男人》,并于1979出版发行。这是她的又一部力作,成为当年的畅销书,被译成十几种文字,风行世界各国,两年内,发行量竟高达150多万册。该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和纪实性的写法叙述了这位活跃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希腊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的坎坷一生,讲述了他为了自由和真理而孤军作战、毫不妥协的英雄气慨。